國際金融局勢動蕩 專家稱中資行“出海”正當時

時間:2009-10-14 10:58   來源:國際金融報
  潘正彥對記者表示,“當下正是中資銀行走出去的好時機。”他分析指出,如果可能的話,並購是現在比較好的選擇。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國際上的大銀行出現了問題,國際金融機構收購成本正處於谷底,中資銀行在此輪危機下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小的,因此有充裕的現金流向全球金融市場進一步擴張

  國際經濟金融局勢的動蕩並未阻止中資銀行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資銀行正悄然加快向海外拓展的步伐。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金融危機為中國金融機構開展“走出去”業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要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任重而道遠。

  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9月29日,工商銀行向泰國ACL銀行發起了全面要約收購;9月22日,為支援華為公司“走出去”,國開行將雙方的合作額度擴大到300億美元;9月21日,中國銀行牽頭32億新元(約合150億元人民幣)銀團貸款支援華能國際新加坡再融資項目。中資銀行不僅主動出擊並購海外金融資産,而且力助中資企業“出海”。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對記者表示,首先,中資銀行加快國際化步伐,有利於中國銀行業與國際金融業的迅速接軌,縮短差距,取長補短,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的要求。其次,是滿足境內客戶“走出去”的金融需要。在製造業等實體經濟迅速發展的時候,金融業並沒有在國際上同時發展,存在貨幣保值、增值等不利的因素和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産生抑制,隨著中國企業不斷壯大,金融體系的配合需求日益迫切,業務的國際化和全球化是中資銀行的必然選擇。再次,外資銀行不斷搶佔境內金融市場,導致競爭激烈,中資銀行有向外走的內在動力。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也表示,“中資銀行的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

  “走出去”正當時

  在支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中資銀行海外拓展的主要方式有設立分行和海外並購兩種。近幾年,中資銀行通過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加快內生式的發展進程,如建設銀行新近成立的紐約、倫敦兩大海外分支機構,分別成為建行在美洲設立的第一家分行和在歐洲設立的第一家全資子銀行。此外,中資銀行還通過並購加快海外業務發展,如工行收購了加拿大東亞銀行70%的股權,獲得加拿大銀行業牌照和客戶資源,為進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礎。

  潘正彥對記者表示,“當下正是中資銀行走出去的好時機。”他分析指出,如果可能的話,並購是現在比較好的選擇。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國際上的大銀行出現了問題,國際金融機構收購成本正處於谷底,中資銀行在此輪危機下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小的,因此有充裕的現金流向全球金融市場進一步擴張。

  海外並購謹防“消化不良”

  奚君羊表示,“海外發展應以設立分行為主,並購為輔。”他認為,並購是很複雜的,從國際案例上來看,真正成功的並不多。由於存在文化、理念、財務等摩擦,還有銀行並購後的整合能力不強,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都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的惡果”,最終以失敗告終。他強調,現階段不能一味地追求規模,可以先從小銀行入手,即使出現問題,所産生的風險也是比較小的。他還指出,由於中資銀行對國際市場的運作缺乏經驗,因此發展的步子要穩妥,不能過快。

  潘正彥認為,在金融危機衝擊下倖存的金融機構,其中一些可能有不少的債務擔保,而且資産品質情況也不是很好,真實的收購成本難以確定,不能貪圖便宜而盲目出手。他強調,應確立長遠的戰略計劃,選擇合適的並購對象。此外,如何熟悉並適應國外的監管政策環境和法律標準是中資銀行海外並購面臨的挑戰。他表示,要佔領市場,在海外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還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