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看到“盈利點”

時間:2009-07-06 16:14   來源:金融時報

  企業看到“盈利點” 專家看到“話語權”

    上周,經濟金融業界最為熱議的可能就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與此話題相伴的正是一連串政策動作的出臺。

    7月3日央行公佈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此前一天央行等6部委剛剛聯合頒布了業界期待已久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6月29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和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簽署了補充合作備忘錄,雙方同意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對香港銀行辦理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進行監管並相互配合。而此時距離今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還不到3個月。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上述“管理辦法”的發佈,標誌著我國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入了一個實質性階段。

    人民幣結算帶給中外企業普惠商機

    眾所週知,出口企業用人民幣進行對外報價結算,不僅可以降低匯率波動給出口企業帶來的風險,也可減少企業的結售匯成本。由於減少一次匯兌,就減少了資金流動的相關環節,縮短了結算過程。這樣,企業就不必進行外幣衍生産品交易,從而減少了相應的人力資源投入和相關資金投入。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説。

    在上海絲綢集團董事長徐偉民看來,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為中國本土外貿企業和海外企業帶來了貿易便利化、規避匯率風險、降低經營成本等諸多好處。特別是一些有人民幣支付需求的在華大型跨國公司非常感興趣,他們既從中國採購商品,又從境外進口商品在中國銷售,此前要考慮匯率平衡問題,未來如果用人民幣結算,將大大降低財務成本。

    讓外貿企業更感興奮的是,“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貿易,按照有關規定享受出口貨物退(免)稅政策。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試點企業在辦理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報關和出口貨物退(免)稅時不需提供外匯核銷單。

    人民幣作為區域結算貨幣是客觀需要

    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讓業界深感振奮的是,人民幣已由一國貨幣轉變為區域貨幣,人民幣在國際化征程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企業在其中看到了“盈利點”、學者在其中看到了“話語權”。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貿易中最主要結算貨幣——美元和歐元匯率都經歷了劇烈波動,我國企業和貿易夥伴國企業普遍希望使用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從而規避匯率風險。金融危機使人們意識到美元“一幣獨大”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以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性。因此,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不僅對於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係發展,規避匯率風險,改善貿易條件,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發展,改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抑制其弊端和負面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在亞洲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時候,人民幣就以堅挺的姿態,承擔起維護地區穩定的重任;而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演變深化過程中,人民幣依然選擇了穩定。這雖然對我國外貿出口帶來了很大壓力,但為區域金融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也成為區域乃至世界貿易青睞的貨幣。在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人民幣已成為“硬通貨”,因此完全可以説人民幣作為區域結算貨幣是客觀需要。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