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峰會看點不只在應對危機(附:G20公報草案摘要)

時間:2009-04-01 08:48   來源:X--新華網/解放網
 

圖表:倫敦峰會主要議題 新華社發

  明天(2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就將在倫敦開幕。在關注應對危機舉措的同時,此次峰會的另一些看點也不容錯過。

 

  G20機制化是否可行

 

  半年內兩次在G20框架下舉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的首腦會晤,既反映了眼下經濟形勢的嚴峻,也反映了G20在國際經濟格局中地位的上升。

 

  危機往往是新制度和新合作框架的孵化器。目前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主的國際金融體制是二戰的産物。而于1999年成立的G20則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應運而生的。如果説G20前十年的發展歷程主要是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加以補充,那麼,隨著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特別是去年9月金融危機的爆發,G20一下子被推到了聚光燈下。與之前其他的國際金融組織基本由發達國家主導不同,G20強調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對話。在此背景下,有分析認為,倫敦峰會將成為G20機制化的起點,G20未來將成為協調世界經濟政策的最主要場所,其中一個可能的機制就是將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年會升級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的高級別論壇。

 

  對此,上海市美國學會秘書長潘銳認為,目前G20的發展前景還不是很明朗。“由於G20的成員眾多,各方力量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要進行協調比較困難。此外,還有一個誰領導的問題,從G7到G8,美國一直起領導作用。但是,G20峰會是因為美國金融危機造成嚴重後果而召開的,因此美國的領導能力已受到質疑。很多人認為,可以依靠中美形成G2來領導,但目前看來這個設想不是很現實。”中國前駐歐盟大使丁原洪認為,G20峰會是否能成為常設機制還很難説,“歐洲、日本更傾向於回歸G8甚至G7,他們覺得G20沖淡了他們的利益。因為在G8中,歐洲處於絕對多數的主動地位,日本則是唯一一個亞洲國家;而在G20里,歐洲只能是少數,日本的地位也明顯下降。所以歐洲明確表示只願意接受‘G8+X’的形式,不接受G20機制化。”

 

  應該看到,從華盛頓峰會到倫敦峰會,都是由歐洲國家提議召開的,這表現了歐洲急於在國際金融事務中掌握主導權。而日前“金磚四國”關於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建議遭到了美國的反對,歐盟則表現出了曖昧的態度。“很明顯,在會前各方立場已經表現出很大的分歧,既得利益者與後來者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因此G20機制化有一定難度。”潘銳説。

 

  中美俄美會晤有看頭

 

  雖然倫敦峰會的主要議題是應對金融危機,但除此之外,也不乏看點。眾多領導人的聚會為大國外交提供了一個互動平臺。此次倫敦峰會是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首次在重大國際舞臺上亮相。4月1日,奧巴馬將分別會見出席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此前,國際社會都是通過奧巴馬政府成員的一系列外事活動,試探、揣測美國今後的對歐政策、對俄政策、對華政策。相信這次在奧巴馬與各大國首腦的雙邊接觸中,美國外交政策的大致方向將有所顯現。”丁原洪説。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日前在新聞吹風會上透露,中美元首在會晤中將就中美兩國戰略和經濟對話機制達成共識。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任曉認為,這其實是將“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和“中美戰略對話”兩個機制進行整合,但是具體操作上還是會分為外交和經濟兩部分,“在整合後的新對話機制裏,美方由財長領銜的可能性不大,國務卿的作用將更加突出;中方的領銜人選可能會是國務委員戴秉國。”潘銳則表示,由於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人,美元穩定對中國至關重要,因此這一機制將決定中美之間今後在經濟層面將如何對話。

 

  美俄關係能否實現“重啟”也值得關注。從目前來看,美俄關係勢必會有所調整。但是如何調整、有多大程度調整尚不明朗。俄總統梅德韋傑夫3月20日表示,他急切期待與奧巴馬會晤,希望這不僅是兩人的相識,也能幫助雙方就俄美關係及國際事務中所有重要問題充分交換意見。伊朗問題、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以及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等將是美俄首腦會晤的主要議題。“通過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慕尼黑會議上的表態,以及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向俄外長贈送禮物的舉動,不難看出,美國傳達了願與俄羅斯共商解決分歧之道的信號。”任曉説。

 

  “金融危機終會過去,領導人們不會把眼光只盯在一方面,他們看得更遠”。潘銳這樣點評倫敦峰會發揮的大國協調作用。

 

  “中國作用”備受關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深陷衰退時,經濟增速仍居前列、外匯儲備位居第一、世界經濟總量第三的中國將起什麼作用備受關注。東道主英國首相布朗曾表示,中國對G20金融峰會非常重要,中國是有關國際磋商的重要參與者。國際社會對於中國也有不同的期待和訴求。任曉認為,倫敦峰會為世界傾聽中國表達看法提供了場合,“中國將本著務實、漸進的態度,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並與新興國家、西方社會一起共商早日擺脫危機之道。”不過他同時指出,國際金融秩序、體系的重塑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潘銳則認為,中國還是低姿態為好,“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應該承擔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義務。”

 

  當然,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也應有所作為。在大力支援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目前中國已購買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多邊開發機構的債券,而在建立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問題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是説到底,應對金融危機最終還是需要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只有推動建立世界經濟金融新秩序,才能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不切實際地拔高中國的作用,以此敦促中國履行超越自身能力的責任,不僅有損中國利益,也不是應對眼下危機的有效辦法。

 

  下一頁:

 

  拿錢恢復美國經濟?中國應説NO(附:G20公報草案摘要)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