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減速跡象明顯 調控力度將會保持

時間:2011-05-09 10: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經濟學家認為符合調控預期目標,調控力度將會保持

  眼下,對“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過熱擔憂正在消退,越來越多的指標顯示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基本確立。

  對於這一放緩趨勢,不同主體有著不同的解讀。有觀點認為,經濟增長下行的曲線過於陡峭,為了預防“硬著陸”風險,未來宏觀調控力度和節奏應該靈活微調。然而,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多位經濟學家表示,當前的放緩符合中央調控導向,是促進物價回落、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結果,數字的回落並不必然導致宏觀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放鬆。

  從對4月份經濟指標的預測來看,實體經濟增長放緩是較為一致的判斷。“預計4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6%,環比回落,繼續平穩靠向長期趨勢水準。”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整體需求也將出現回落。光大證券認為,在政策持續收緊與房地産行業調控的影響下,1至4月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將較1至3月份放緩至24.6%。中信建投證券則預測,由於美元處於貶值通道,大宗商品價格仍持續上升,使得4月份進口增速將快於3月份,4月份進出口逆差仍將繼續。消費可能保持平穩。高盛亞洲宏觀經濟學家喬虹預計,4月份零售額的同比增幅大體上將持平于17.3%。

  更關鍵的是對全年經濟走勢的判斷。“從今年中國的總需求狀態來看,經濟的季度增長率將保持平穩,甚至有可能會逐季下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于澤説。

  他表示,當前的經濟增長率主要依靠投資和消費,這其中尤以投資為主。隨著保障房的全面開建,後面三個季度住房投資增速會有所放緩,這會拖累經濟。預計未來三個季度經濟增長將會比較平穩,但不排除投資放緩之後經濟增速逐季下滑的可能。

  4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 I)環比回落0.5個百分點似乎印證了這樣的判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4月份PM I指數回落,與需求變化趨勢相同,一季度消費、出口增幅均出現回落。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可能預示出口增速繼續降低。總體看PM I指數反映中國經濟增速仍有下降的可能。”

  可能的經濟增長減速引發了市場對調控是否應放鬆的討論,但更多的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放緩本身就屬於今年中央的調控意圖之一,在物價壓力仍然偏大的今天,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繼續保持力度。

  于澤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節奏開始有意識放緩,在這個過程中總需求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一季度出現的貿易逆差,這背後就反映了我國擴大進口的策略調整。而一季度房地産投資增加主要起因于保障房建設力度的加大,反映了中央對於民生問題重點關注的態度。“總的來看,我國一季度的需求結構進一步轉向民生,包括擴大進口,增加保障房建設,提高消費。”

  既然是有意為之,自然就無需變動。“當前調控政策的大方向我感覺是對的,反映了中央的意圖。目前來看中國經濟運作正常,政策應該保持穩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大樹認為,現在人們看到經濟增長趨緩但是物價仍然較高,主要是因為政策顯效時滯不同帶來的。緊縮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滯較短,但對物價的影響較長,往往要10個月到1年,所以會出現目前的情況。

  王大樹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中國,貨幣政策對調控物價、房價的效果較好,但是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低於財政政策。所以即使中央考慮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預計貨幣政策也輕易不會轉向。

  “一季度通脹和增長數據雙雙超出預期,表明部分對緊縮政策力度過大可能導致經濟硬著陸的擔心是缺乏依據的,而當前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仍然是抗通脹。從3月份各主要經濟指標的環比數據的反彈可以看出需求仍然旺盛,而貨幣政策並非過緊。”

  匯豐銀行宏觀經濟分析師孫君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儘管此前密集出臺的貨幣緊縮政策初見成效使貨幣和信貸增長在年初明顯放緩,儘管日本地震和大宗商品價格飆漲增加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政府仍然需要保持緊縮力度,一心一意控通脹。緊縮政策如果能夠再持續3到4個月,經濟增長進一步降溫到潛在增長率之下,將有助於在今年下半年使通脹壓力明顯回落。我們預期可能在二季度再加息一次25個基點,準備金率仍然有1到2次上調可能。”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