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十二五”規劃主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時間:2011-04-20 15: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197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楊偉民發表題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全民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楊偉民詳盡介紹了“十一五”規劃的實施情況,闡釋了“十二五”規劃的歷史方位,並對“十二五”規劃中經濟方面的重要政策做了解讀。他表示,“十二五”規劃的主線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一五”規劃成效明顯

  楊偉民表示,在“十一五”時期,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的複雜性和重大風險挑戰的嚴峻性在新中國60年的發展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一是重大自然災害比較多,二是遇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另外,在這五年中我國的重大活動比較多。雖然面臨非常複雜的環境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在“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22個主要目標的主要指標,除了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和研發經費佔G D P的比重與目標有一定差距,其他的主要指標都完成了。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比預期目標差了0 .5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支出比重的目標提高了2%,實際達到了1.75%。

  在解釋這三項指標未完成的原因時,楊偉民説,因為這些指標都是比重,並且是 和G D P挂 鉤 的 , 預 計G D P增 加7 .5%,而實際增長達到11 .2%。可以説,是因為G D P的增長大大超過了預期,所以才導致一些與G D P掛鉤的指標未完成。

  比如研發經費的增長情況,如果按照G D P7.5%來測算,2010年若達到五千億就是實現2%的目標,而2010年的實際研發經費已經接近七千億元,但是由於G D P增長很快,所以這個目標還是沒有完成。

  我 國 的 經 濟 總 量2010年 達 到 了39 .8萬億,相當於5 .88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每人平均G D P達到兩萬九千多元,超過了四千美元。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六個五年計劃中,從財政收入來講,“十一五”期間財政收入增長21.3%,是六個五年計劃期最快的;就G D P的增長幅度來看,“十一五”期間G D P增長11 .2%,僅次於“八五”期間的12.3%,但是“八五”期間是在高通脹率下實現的高增長,帶來的代價也是比較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長很快,效率也比較好。

  第二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城市化水準在穩步的提高,2010年達到了47.5%,平均每年增長在0.8個百分點以上。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全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919元。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六個五年計劃中,“十一五”期間農民收入增長是第二快的,僅次於“六五”期間的14.1%。

  因為“六五”期間正好是開始改革開放,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所以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農民的收入有一個飛躍式的增加。“十一五”期間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達到了8.9%,這個速度是非常快的。就城鎮居民收入來講,“十一五”時期是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比“十五”期間的9.6%快了0.1個百分點。

  “十一五”規劃與之前的規劃的區別在於,首次提出了約束性的指標,22個指標當中有8個屬於約束性指標。二氧化硫排放量就是約束性指標,目標是五年累計減排10%,而最終減少了14.2%,也是超過計劃的目標。萬元G D P能源消耗的目標是累計下降減少20%左右,執行結果是19.6%。

  第三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我國的G D P總量由改革開放之前的第八位,變成了現在的第二位。貨物貿易排名過去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二十多位,排到了現在的世界第一。

  在一般情況下,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量的貢獻率大概是20%左右,2008年我 國 對 世 界 經 濟 增 長 的 貢 獻 率 接 近30%,而日本的貢獻是-2 .9%。2009年在應對金融危機走向復蘇的過程中,我 國 對 世 界 經 濟 增 長 的 貢 獻 超 過 了50%,所以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在不斷提高。

  “十二五”規劃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接著,楊偉民闡釋了“十二五”規劃的歷史定位。

  楊偉民説,把握好未來五年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是制定好“十二五”規劃的前提。從國內國外環境來看,第一我國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這是十六大作出的主要判斷,但是今後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於複雜。因為未來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放緩,很難再現2002到2007年間世界經濟年均增長4.4%這樣的水準,由此必然會導致世界貿易和投資的增長速度下降。

  楊偉民表示,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原因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模式面臨深度的調整。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提出來要再工業化,工業化起源於英國,去工業化實際上是從美國開始的,但是現在發達國家認識到需要進一步的工業化。當然再工業化不是説要複製傳統的産業,再工業化主要是要發展一些低碳技術、新能源,要把一些産品的生産拉回到合理的運輸半徑之內,這也是出於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要求。

  另外,我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地區衝突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相對於我國已經非常龐大的生産能力來講,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會使我國未來發展面臨一個重大的瓶頸制約,就是市場短缺。我國前五年的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外部需求力度迅速增加實現的,但是未來外部需求的增長空間有限。

  第二是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我國G D P總量已是世界第二,每人平均G D P達到四千美元以上,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這會帶來許多新的一些階段性的變化,比如我國的需求結構、人口結構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方面人口總量可能會過剩,另一方面又面臨勞動力結構性的短缺。

  根據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和我國所確定的發展目標和戰略任務,中央把“十二五”時期稱為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入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