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報告:2011》成果發佈會在京舉行

時間:2011-02-10 09:32   來源:價值中國網

  2011年1月28日,《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報告:2011》成果發佈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發佈會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全球低碳經濟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經濟網、價值中國網協辦。

  名為《通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之路——中國綠色經濟的發展》的報告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全球低碳經濟研究中心編寫的針對中國綠色經濟計劃的政策研究報告。報告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回顧和分析了中國已提出的綠色經濟計劃,分為中英兩語兩個版本。

  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化石燃料消費量的急劇上升,大氣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逐年增加。2007年5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佈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一百年(1906-2005年)來,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從上世紀開始,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準較低、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等原因,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這使得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比發達國家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為了實現中國經濟、環境的可持續增長,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應對措施。

  報告從目前世界大環境和中國現狀出發,分析了當前阻礙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兩大因素就是“持續增長的能源消耗以及能源安全問題”和“不斷增加的污染物排放和環境災害”,同時報告從“整體計劃”“經濟手段”“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等各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綠色經濟戰略。

  報告指出中國政府認識到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好選擇。在過去的五年裏,中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同時也在盡最大努力向真正的綠色經濟轉型。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已經有效的降低了能源強度,實現了國家的碳減排目標,減輕了污染,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質。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政府的支援下,中國目前在環保技術和環保技術市場份額方面位居世界領先地位。預計在今後五到十年中,中國的風能、太陽能、清潔能源汽車、以及智慧網路工業將蘊含巨大的潛能來吸引投資並得到顯著發展。當許多人在五至六年前討論如何保持中國GDP較高的增長率時,很難想像後來中國逐漸而穩定地從“褐色”經濟轉變成為“綠色”經濟。在發展綠色經濟的意識形成、準備、探索和正式宣告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得了非常醒目的進步。

  但是,報告仍然指出,雖然中國的綠色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正軌,但還是有許多工作尚待完成,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仍然處在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的過程中,急速的能源消耗,對煤和石油的依賴,和整體碳排放量的增長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考慮到這種情況,中國距離實現真正的綠色經濟仍然很遠。

  最後,報告建議中國政府和社會應該採取進一步措施,逐步建立健全一個全面的綠色稅收體系,認真完善綠色經濟的市場交易機制,著力加強綠色教育,形成綠色發展的全社會共識。

  發佈會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創業中心主任、EDP中心主任于茲志博士主持,共分為三個環節。

  首先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全球低碳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牛華勇副教授發表開場致辭。牛華勇表示: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所承擔的已經是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兩個方面都受到國際矚目。但是,中國社會到目前對自己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重要性、中國綠色經濟的發展情況並沒有非常清晰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凝聚共識。從國際環境看,對於中國所採取的很多綠色經濟方面的措施,國際社會也不甚了解,甚至經常會有所誤解。這些都給中國的知識界提出了需要解決的課題。此次的報告,以中英兩種文字寫成,並將同時在國內外發佈,希望可以同時增進國內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情況的了解。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全球低碳經濟研究中心邵明星博士對報告做了詳細的陳述。

  在對談環節中,價值中國網林永青總裁、中國經濟網戰略合作部錢小滄主任、北外國際商學院牛華勇副院長、邵明星博士和于茲志博士圍繞“中國目前産業結構”、“中國減排目標”“能源結構調整”“區域聯防”“工業、交通、建築三大領域如何應對”“經濟手段”“民眾引導”等熱門話題展開進一步討論。

  此次發佈會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全球低碳經濟研究中心的首次成果發佈。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全球低碳經濟研究中心(GLCE)成立於2010年,中心致力於就綠色經濟的理論與模式、金融、貿易、政策、産業、城市規劃等領域進行探討,向社會公眾普及有關綠色經濟的知識與思考,向政府提供有益社會的綠色政策和建議,與學界共同探討有關綠色發展的前沿與熱點,推動建立可持續的污染減排機制、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機制、可持續的産業經濟發展機制以及可持續的商業金融動力機制。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