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看點:分配改革醞釀破題

時間:2011-02-09 09: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玉兔迎春———又是一年春來到。在農曆兔年,以調整、轉型為主線的中國經濟畫卷將如何展開?復蘇之路是否像虎年一樣充滿波折?回歸“穩健”的政策如何控制節奏?不斷加碼的調控能否抑制房價?通脹是否能如預期前高後低?新興産業如何破題?……

  這一系列問題,將成為左右今年市場變化的主要因素。在集中採訪了各領域諸多專家後,本報為讀者篩選出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看點。

  貨幣:政策有望“前緊後松”政策工具組合靈活

  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已經明朗,央行提出2011年M 2初步預期增長16%。故此,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經濟學家認為,政策收縮的節奏力度,將成為影響今年經濟走勢和市場變化的關鍵變數,而影響政策節奏力度的關鍵變數又在於CPI走勢。

  機構大多預期,在2011年上半年,由於物價翹尾因素明顯大於下半年,部分月份CPI就很容易達到超過5%。在已經明確年度物價目標是4%的條件下,這種明顯超過物價目標的物價走勢就可能會形成較強的政策調整壓力,防止物價上漲從食品領域全面擴散。

  基於許多專家對全年物價“前高後低”的基本判斷,市場普遍預期,一季度很可能將會是政策調整與出臺的密集時期。政策出臺節奏會呈現一個標準式的動作———“三率齊發”: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利率與匯率。預計今年還將加息3次,其中上半年2次,下半年1次;存款準備金率將提高至20%;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空間將達5%作用。同時,對應16%的貨幣供給,加上社會融資結構變化和融資總量控制的目標,全年信貸目標預計在7萬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預計,2011年經濟增長將從2010年的回落中逐步趨穩,大致的波動區間將保持在9%~10%之間,因此,央行控制信貸的目標導向將主要參照C PI走勢。從物價走勢看,在2011年上半年,特別是一季度,央行貨幣政策的階段性重點將是有效管理流動性,通過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調整措施以及其他常規性工具,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創造抑制物價的貨幣條件。

  與此同時,貨幣政策的“穩健”,也體現在節奏的靈活之上。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仍面臨控通脹和保增長的兩難。當下,如果大幅連續加息,將對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的復蘇造成不利影響。故此,在下半年回落趨勢明顯以後,收縮力度將明顯放緩。

  樓市:調控持續發力 房價回調動能加大

  □記者 李佳鵬 北京報道

  從史上最嚴“新國八條”政策頒布到滬渝房産稅“靴子”落地,各界猜測已久的新一輪調控終於來臨。與以往歷年樓市調控政策出臺時點多選擇在兩會前後相比,2011年樓市調控政策出臺時點明顯提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樓市調控持續發力,僵局將打破,房價回調動能加大。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高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説,“新國八條”的措施中通過嚴格限購、加大二套房的首付杠桿進一步抑制購房需求,通過加大土地供應增加商品房供給預期,通過嚴格土地增值稅清算和稽查擠壓開發商資金鏈,通過對問責機制督促地方政府落實政策,這些均進一步加劇了樓市的利空預期。開發商資金鏈吃緊,在此時購地會擠佔大量的現金流,對品質欠佳的地塊自然不急於出手。預計隨著“新國八條”落實,樓市商品房成交量將會顯著下降,土地市場還將持續不溫不火的局面,土地流拍現象會再度出現。

  北京中原地産張大偉認為,房産稅的推出,再加上“新國八條”的相關政策,對打擊市場上漲的預期將會産生顯著效果,北京等大城市房價將再次停漲,部分郊區房價將出現下調,60%以上的購房者會選擇觀望,北京等城市很可能出現去年4月以後的蕭條現象。但因為目前貨幣供應量依然比較高,另外保障房及商品房的供應效果只能在下半年才能明顯出現,所以實際對價格的抑製作用依然需要看政策的落實及持續力度。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認為,在此輪調控嚴厲行政干預之下,2011年,全國房地産市場將迎來一場明顯的降溫潮,加上貨幣政策緊縮、商品住宅供應量增大、開發企業資金吃緊等因素,房價下調的可能性急劇增大。他預計,70個城市房價指數將於二季度出現同比負增長,年內多個月份房價會出現環比負增長。部分房價偏高的一二線城市,房價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

  市場預期,在新“國八條”框架下,春節之後各地細則將陸續出臺。完善地方政府問責機制,各城市一季度要公佈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將成為後期關注的焦點。

  物價:權重“重組”讓C P I更具指導意義

  □記者 方燁 北京報道

  2010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 PI)同比漲幅超過3%,今年物價上行壓力不減。國家總理溫家寶春節巡訪山東,強調穩定物價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專家認為,現在政府最缺乏的不是對抗通貨膨脹的手段,而是準確計量CPI的方法。

  國家統計局日前宣稱,今年起我國將採用新的C PI權重。市場預期,C PI將因為調整相關權重而改變一直以來被低估的局面,調整後的C PI將更真實地反映物價水準,更具指導意義。

  通常情況下,CPI超過3%視為通脹,超過5%就比較嚴重。然而C PI數值高低,不僅取決於各個類別中每一個規格品的價格變化,也取決於C PI中各個商品的權重。比如説目前C PI中食品類權重儘管比30年前下降了接近一半至32%-33%,但食品類商品的價格變動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C PI的高低。另外,近年來房價不斷上漲,可居住類支出卻一直沒有在CPI中充分體現。

  當下,隨著本輪物價上行,各界對C PI是否真實反映宏觀經濟運作狀況質疑不斷。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應該及時調整食品支出和居住支出在C PI中的權重,以準確反映經濟運作狀況。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1月21日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2011年起我國將採用新的C PI權重。國家統計局每年對食品、居住等8大類的CPI權重進行微調,每5年進行一次大調。

  據了解,2011年C PI編制的新權重方案中,居住類、醫療保健類、娛樂教育文化類價格權重將上升,食品類權重將下降。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預計,如果我國把居住類權重從目前的14.69%調到國際控制值30%,租金上漲無疑會推動CPI大幅度上漲,CPI被低估的局面可改變。

  紅幣:人民幣國際化提速“紅幣”將深度崛起

  □記者 張莫 北京報道

  與被稱為“綠幣”(greenback)的美元相對,人民幣被一些人稱為“紅幣”(redback)。匯豐環球研究在此前發佈的一份名為《R ise of the R edback》的報告中指出,“如果説21世紀會誕生一種能與美元相抗衡的世界儲備貨幣,那一定是人民幣。”

  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其實已從貿易領域悄然開始。2010年,央行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由上海市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至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同時不再限制境外地域。據央行1月底公佈的《2010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0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據匯豐預測,“對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需求主要來自新興市場國家而非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目前佔中國全部貿易比重的近55%,而十年前為47%。隨著全球經濟重心進一步轉向新興市場,預計這一比重將加速上升。若保持目前的趨勢,預計3至5年內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貿易額的至少一半將以人民幣結算(這一比例目前不足3%)。換言之,每年將有近2萬億美元的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而人民幣也將由此成為全球三大貿易貨幣之一。”

  伴隨著在貿易領域人民幣認可速度的逐步升溫,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加速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更深層次的動力。2010年7月,央行與中銀香港簽署了修訂後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與香港金管局就擴大人民幣貿易結算安排簽訂了補充合作備忘錄。截至2010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達到3149億元人民幣。在香港,中央政府和各類企業可以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境外投資者可自由購買。據統計,截至2010年12月中旬,當年在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超過200億元,一個可供投資的人民幣市場正在逐步發展和成形。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