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節能服務業未來五年或實現總産值3000億元

時間:2011-01-19 16:17   來源:工人日報

  “十一五”期間,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産業委員會(EMCA)會員從89家遞增到560家;全國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節能項目的節能服務公司從76家遞增到782家;節能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從1.6萬人遞增到17.5萬人;節能服務産業規模從47.3億元遞增到836.29億元;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從13.1億元遞增到287.51億元;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年節約標準煤能力從86.18萬噸遞增到1064.85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從215.45萬噸遞增到2662.13萬噸;節能服務産業拉動社會資本投資累計超過1800億元。

  在1月13日舉行的中國節能服務産業2010年度峰會上,EMCA副主任諶樹忠做了《“十一五”中國節能服務産業發展報告》(簡稱《報告》),上述印證“跨越式發展”的數字就出自這份報告。

  節能服務産業正在“熱”起來,從此次峰會上可以充分感受到。去年400多人參會,今年人數翻了一倍。而會議間隙,與會者們的交流也格外熱鬧,中午吃飯的時候,有位老總端著盤子連換了幾桌,為的是“多跟同行們交流些資訊”。而會場外的一排展臺,也吸引了頗多的觀眾。

  天壕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臺上有兩個模型,分別是水泥廠和玻璃廠的餘熱發電迴圈利用項目。“我們負責餘熱發電項目的投資、設計、建設、運作管理及項目各項手續的辦理等工作,合作企業提供建設場地和餘熱資源,所發電力由合作企業使用,項目受益由雙方長期共用。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簽約餘熱發電項目28個。”該公司董事長陳作濤説。

  “剛開始,我們説服企業建餘熱電廠時,很多企業都以為我們是騙子,後來經過多方努力,建了一些示範性的項目,公司的業務才慢慢好起來。”該公司工作人員范清説,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的不斷增大,企業的項目也越建越多。“今年的拉閘限電,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會,很多企業真正開始考慮節能減排了。”

  “我們餘熱發電廠所發的電,以工業用電價格的60%賣給所服務的企業。我們掙的就是發電的錢,雖然項目投資大,但運作成本低。”范清説,2007年成立的天壕,將爭取在今年上市。

  餘熱發電現已覆蓋水泥、玻璃、鋼鐵、有色等各個行業,而天壕主要服務的企業集中在水泥和玻璃兩大行業,慢慢也開始進入冶金行業。“我們的客戶主要是大型國有企業,也有一些著名的民營企業,因為電廠的前期投入比較大,所以服務對象都是具有穩定發展能力的企業。”

  在范清看來,他們最大的對手就是那些準備自己做節能項目的大企業,因為他們有錢也有技術。“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研究節能技術,我們只有佔據科技制高點才能有領先優勢。”

  2010年12月20日,天壕低碳技術研究院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家由從事合同能源管理(EMC)的企業集團投資設立、以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為研究方向的科研機構。

  事實上,重視提升技術已經成為節能服務公司關注的重點。《報告》稱,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節能服務公司成立節能技術研究院、所、中心87個;取得國家專利1582項,其中發明專利317項。

  《報告》還顯示,冶金、建材、石化、電力等工業領域的較大型節能項目仍然是拉動節能服務産業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工業企業節能潛力大,項目平均投資規模大,遙遙領先於建築行業,佔總投資的71.7%;建築和交通分別佔總投資的26.3%和1.8%。

  “我們從1997年就開始做節能服務,剛開始做中央空調的安裝,後來做酒店節能項目改造,到現在已經形成一整套的建築節能管理系統。經過我們節能改造的項目,可以比原來節能50%。”參展的深圳嘉力達實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淑良説。

  他們有一套節能監測設備,可以測出建築的具體用能情況,再通過節能監管平臺,給出一套具體的節能措施。“目前我們的服務目標主要是學校、醫院等一些事業單位和國企,這樣的單位對節能比較熱心,信譽也有保證。”

  而作為一家剛成立不久的小型節能服務公司,北京愛社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節能服務前期投入比較大,資金回收比較慢,沒有更多的資金去實行更多的節能服務項目,希望有更多的扶持政策,尤其是貸款方面的支援。

  “我們沒有資金優勢,提高技術門檻成為了我們這些小公司生存的法寶。”該公司工作人員笑著説。

  未來應該是樂觀的。《報告》預計,“十二五”期間,全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將從“十一五”期末的782家發展到2500家,行業從業人員突破100萬人,節能服務産業實現總産值3000億元,同時有效帶動節能技術研發創新、節能産品製造、節能工程設計、節能諮詢評估等相關行業大力發展,形成以節能服務為核心的配套産業鏈。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