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面臨多重通脹壓力

時間:2010-10-29 14:48   來源:京華時報

  自從今年3月份決策層設定CPI上漲3%的物價漲幅紅線以來,除去6月份,其餘月份的CPI指數均超過了該紅線的範圍。而在央行近日發佈的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中則再次警告,未來物價上漲的壓力仍不容忽視。也就是説,有可能在今年的第四季度甚至“十二五”規劃的前半期,我國都將面臨著較高通貨膨脹的壓力。這無疑將對未來的宏觀經濟政策産生重大的影響。

  值得警惕的是,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將面對日益複雜的國內外環境,而物價指數則面臨著多重的“助推器”。首先,這種助推力量來自於過去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需求拉動型通脹已顯露苗頭。按照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通貨膨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從中國的情況來看,貨幣超發行的問題十分突出。受2008年以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翹尾”因素影響,目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仍處在快速增長的軌道上。統計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已經達到69.6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9%。

  其次,大規模的區域規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或即將展開,未來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新一輪過熱的危險。經濟過熱往往成為推動通貨膨脹的重要誘因。在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開始顯性化後,中國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佈局,先後批准了十多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其中13個區域發展規劃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不僅如此,一些城市也開始了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除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外,部分大中城市也著手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從目前透露出來的消息看,一些地區的投資規模十分龐大,有不少甚至超出了當地的經濟承受能力。

  再次,輸入型通脹日漸明顯。為了應付後危機時代經濟復蘇乏力的困境,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推出了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由於美元再度陷入下跌通道,國際上黃金、銅、棉花等各類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飆升,創下數年甚至有史以來的高點。其中從今年8月底到10月中旬這段期間,涵蓋19種商品期貨的路透/傑弗裏斯CRB商品指數上漲了近14%,達到兩年來新高。中國是大宗商品的重要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必然增加國內企業的生産成本,並通過流通環節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最後,成本推動型通脹不可回避。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提高是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主因。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的工資水準一直在緩慢上升,但在未來時期步入“快車道”的可能性極大。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二五”(2011年-2015年)規劃建議就明確提出,未來5年要使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在過去的30多年中,工資水準的持續上漲伴隨著高通脹的情況多次出現。

  由此可見,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需求拉動型、輸入型和成本推動型通脹將交織在一起,使我國防通脹的任務異常艱巨。這不僅要求我國的宏觀調控必須未雨綢繆,積極採取各種有效的政策組合,還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因為只有經濟發展走上了以內需拉動為主、靠科技創新和節能環保為主要動力的新道路,才能尋找到市場經濟的新均衡點,通脹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而且應對通脹的措施也會更科學、更有效。(特約評論員李長安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關係學院副教授)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