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提科研舉國體制 擬實現16個重大項目突破

時間:2010-06-02 09:0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查文曄 李雲路 王建華)中國週一公佈了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強調要探索完善“科技創新舉國體制”,以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分析人士指出,這有助於中國集中優勢資源攻克重大科研項目,無疑將加快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的步伐。

  2006年發佈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共提出16個重大專項,包括:大型飛機,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新一代寬頻無線行動通訊網,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等。它們無疑是中國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段異兵指出,中國重提“科技創新舉國體制”重點圍繞的就是以這16個專項為代表的重大科研項目。

  分析人士指出,“舉國體制”可以發揮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實現科研的重大突破。“兩彈一星”、載人航太、探月工程等令國人引以為傲的項目都是在“舉國體制”下完成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科技體制實行中央計劃管理,其突出優點是能夠將有限的資源向戰略目標領域動員和集中,解決重大科技課題,被稱為“舉國體制”。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揮。

  2006年,中國政府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明確提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這些關鍵領域的代表就成為16個重大專項。

  2008年10月,國務委員劉延東在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推進會上指出,要完善和創新舉國體制,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國家層面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和合作大平臺,以支援重大專項研發。

  除了推動重大項目,重提“舉國體制”也與後危機時代的國內外環境有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都試圖通過科技創新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也必須跟上這個步伐。另外,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也有待擴大,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年11月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指出,“各國正在進行搶佔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産業振興時代。我們必須在這場競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表示,在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參與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中國要力爭成為下一場革命的主要推動者,贏得長遠發展的主動權和競爭優勢。

  此外,“舉國體制”的重新提出也有助於補強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科學研究領域存在的多個“軟肋”。科技創新需要的鉅額成本往往使中國企業望而卻步。據統計,2008年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僅佔企業銷售總收入的0.84%,而發達國家至少在3%以上,差距十分明顯。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與科研相關的各個主體的利益關係都發生了變化,如果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科研人員就很難按照國家的戰略需求來參與科研。”段異兵説。

  雖然中國已經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在很多産業領域都是“只大不強”,缺乏核心技術。以汽車産業為例,中國現有的高端轎車基本上都是外國品牌,自主品牌只佔到全部轎車銷量的25%。即使是中國自己開發生産的轎車,很多關鍵零部件也大多是外資品牌的,比如發動機、變速箱等。

  這個落後局面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曾表示,“重大戰略高技術是引不進買不來的。中國要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倣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

  面對艱巨的創新任務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重新學習“舉國體制”的歷史經驗無疑成為中國科技政策新的靈感源泉。中國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永紅表示,“舉國體制”與中國的國情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技術水準相對落後,投入不足,尖端和領軍人才匱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不能分散力量,而是要在重點領域形成更加協調統一的‘舉國體制’。這與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並不相悖。”梅永紅説。

  他還表示,很多人把“舉國體制”理解成是中國獨有的體制,這是十分片面的。美國在實施曼哈頓計劃、登月計劃、導彈防禦系統方面,日本在第五代電腦、電動汽車等方面都是採取了“舉國體制”,集中全國優勢資源進行攻堅。

  “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能不能把中國的制度優勢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將直接決定著我們能不能最終取得成功。”段異兵説。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