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須靠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時間:2010-01-14 09:5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李義平指出必須首先注重從供給方面解決問題

  “繼2008年6月之後,央行19個月來首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從而管理通脹預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可否認,在我們的現實經濟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通脹預期。

  “馬克思的經濟學有一個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即同一時期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除以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李義平告訴記者,在這個公式中,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處於主導地位,如果換成流通中的貨幣量處於主導地位,那麼流通中的貨幣越多,價格水準也會越高。西方經濟學中的貨幣數量論的著名的弗雪方程式也揭示,“貨幣數量增加的正常影響之一,是一般物價水準平均地按比例增長”。

  “中央政府4萬億的緊急救助計劃以及與之配套的相當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大地增加了流通中的貨幣量。不要説大量的貨幣投放沒有完全進入實體經濟,即使進入實體經濟的項目也不會一下子全部用掉,人們會為暫時閒置的資金尋找用途,這些貨幣會進入虛擬經濟、進入流通領域、進入房地産市場,會整體地推高物價,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經濟學邏輯。”李義平指出,如果再考慮到國際上的熱錢,這個問題會更加嚴重。

  從五方面入手管理通脹預期

  “經濟學的邏輯告訴我們,管理通脹預期當然要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這是基本的常識,也是最重要的,這就是中央強調的要在貨幣政策靈活性和科學性上下工夫。”李義平強調,但就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還需要從五方面加以重視。

  首先,注重從供給方面解決問題,特別是關於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供給,如蔬菜、糧油等。只要供給上去了,價格自然會降下來。其次,規範市場秩序,特別是規範流通領域的競爭秩序。第三,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應當有利於民生的改變,有利於就業水準的提高,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使經濟歸入正常的發展軌道,而不是靠“貨幣呼吸機”。第四,宏觀經濟理論應當一視同仁地支援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最後一點,靠有效的制度刺激創新。創新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一個制度安排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一般號召問題。

  落腳點仍在轉變發展方式

  “説了這麼多,所有這些歸根結底仍是一個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從根上有效預防通脹預期。”李義平指出,應當看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防止通脹預期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繫。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李義平認為,最基本的首先是轉變為以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次,有利於自主創新和提升産業、産品結構;第三,有利於環保、有利於與自然界的和諧發展;第四,民生作為考量經濟增長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而不是簡單的GDP的增長;第五,建立起有利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制度安排。

  “只有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經濟才能平穩健康地發展。如果不是靠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是靠擴張性政策,就容易引發通脹。”李義平最後強調。(傅春榮)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