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陳舊少幫扶 青年公益創業遇“持續性”難題

時間:2010-01-11 08: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9年《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顯示,66.7%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路子能緩解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有專家認為,這個數字表明,公眾看好公益創業,而這個領域也有可能成為未來青年就業的新出路。

  然而,也有數據顯示,在我國,公益創業的社會影響微乎其微,投身公益創業的人數也是鳳毛麟角。在業界人士看來,公益創業難有好的創意,以及年輕人投身公益創業缺乏社會支援等原因都在制約著這個行業的發展。

  2009年12月27日,經過近兩個月的選拔,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在北京舉行了決賽。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路等10支隊伍從全國一萬多個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分別拿到了10萬元創業資金。

  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路憑藉“高校能耗調研”項目受到專業人士的高度肯定。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這支由三個高校畢業生作為專職人員的創業團隊,意在為中國特別是中國高校在節能減排方面作出努力。他們還要把中國青年大學生的聲音,帶到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外。

  在專家看來,這個項目的可取之處在於把責任感和創業機會有效結合。

  有專家評價説,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這個看上去有些空泛的話題,被他們巧妙落地在高校能耗領域。

  此外,這支隊伍還充分運用技術和網路,提高了運作效率。同時通過和相關組織的合作,已經構建起一定的項目基礎網路。

  這個被專家看好的項目也有自己的煩惱。“我們急需專業知識。一方面是有關氣候變化的專業知識,促進高校能耗項目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管理實踐能力的知識,如怎樣有效地進行志願者管理,以及怎樣更好地融合社會資源。”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路骨幹之一、運營主管郭雲哲説。

  “我們想通過這個項目,讓受到幫扶的智障人士在改善生活外,還能讓觀看演出的普通人認識到這個群體的存在與努力,加深對他們的了解。”高校“百老彙”演出機構的CEO、北大資源管理學院的葉鶯這樣介紹自己的項目。

  葉鶯和其他三位大學生是核心團隊的主力,在公益經驗豐富的“軍師”張宇的幫助下,“百老彙”與北京智光學校的特奧天使藝術團合作,在北京的高校進行試點。兩個多月時間,已經在北京戲劇學院成功實現一次商業演出,獲得票房收入16500元。除去成本,特奧天使藝術團獲得了6000元的純利潤。除此之外,他們還幫助特奧天使藝術團落實了在社會演出場地的九場演出。2010年,他們計劃讓孩子們能夠出演百場。

  《中國青年報》2009年4月的一份調查顯示,87.0%的人認為大學生公益創業能在實踐中增長學識和社會接觸能力,66.7%的人認為能緩解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同時,在“你認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目前更需要哪些支援”的選項中,92.7%的人認為需要政府支援。

  據筆者調查,目前我國年輕人創辦的公益項目中,像高校“百老彙”這樣靠熟悉演出市場專業人士運作的項目並不多。更多的是“沒有後臺”,僅有公益創業激情和創業項目,四處奔波尋找資源和支援的團隊。所有的團隊,都會在項目形成和項目實踐中面臨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對此,作為專業人士的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洲鴻説,他鼓勵創業團隊多參與企業提供的項目選拔活動,爭取資金支援、專業培訓。

  在項目選取上,他建議,第一,要善於區分可為和不可為,儘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劃清不可為的界限。讓別人去做你們不能做的事情。第二,不要老想著做強做大,因為公益領域還很不成熟,可能要注意做精、做深,只有這樣這個組織才有發展。

  “公益創業是公益領域裏的創業活動,是一種風險創投。創業項目不只依靠幫扶,重在依賴自身造血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趙華女士這樣定義公益創業。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