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催亮綠色照明板塊 關注LED産業鏈

時間:2009-12-04 10: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雖然綠色照明在低碳板塊中並不顯眼,但是考慮到全球數量龐大的照明需求,分析師認為,L E D照明技術為代表的綠色照明板塊,也將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的臨近而逐漸升溫。

  照明升級LED機會巨大

  世紀證券的研究報告表示,未來,隨著L E D通用照明的技術的成熟,照明升級工程産業機會巨大。根據德國世界人口基金會(D SW )估算,2012年後全球的總人口數可望超過七十億人。如果全球對通用照明的需求按每人平均使用燈泡15盞計算,全球對通用照明的需求總量未來將達到1050億隻,以21片機、每台每年2.5萬片,每片0.5萬片計算相當於840台機臺産能,這種大規模的需求估計會在2010年以後出現。

  世紀證券認為,目前來看,全球LE D行業在現有應用領域的供需基本平衡。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一是會降低産品價格,二是技術進步導致L E D在包括通用照明領域的廣泛運用,都將導致需求的大量增加。預計未來將會使供求關係從供求平衡向供不應求轉變。

  我國已經先後啟動了綠色照明工程、半導體照明工程,在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企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專項、863計劃新材料領域中也先後支援半導體照明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項目,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2008年我國半導體照明總産值近700億元,其中晶片産值19億元,封裝産值185億元,應用産品産值450億元。

  同時,我國LE D行業發展的産業化規模水準有了新的提高。2008年,LED顯示應用行業內的規模化企業數量和業績顯著提升,行業內銷售額達上億元的企業有25家,其中有7家企業銷售額超過2億元。總體來看,LE D應用行業的産業發展達到了規模化水準,重點技術産品發展比較成熟,産品品質和可靠性總體上有了顯著提升。

  政策推動點亮綠色照明

  隨著“低碳經濟”的全面推動,綠色照明也備受各國政府的重視。為了在照明領域實現低碳經濟,各國政府都提出和實施綠色照明工程,紛紛制定政策扶持LED照明産業的發展。

  美國從2006年到2011年每年安排5000萬美元用於半導體照明計劃(N G LI)的技術研發。2010年,美國將有55%的白熾燈和熒光燈被半導體燈所替代,每年可節電350億美元。日本于2003年開始實施半導體照明計劃第二期。預計2010年白光LE D的發光效率達到120lm /w,到2020年希望能取代50%的白熾燈及全部熒光燈。歐洲計劃到2020年使用LE D的發光效率達到200lm /w,能源消耗減少20%。

  2008年底,科技部、財政部啟動了“十城萬盞”示範工作,計劃到明年在10-20個城市推廣30萬盞以上LE D市政照明。今年10月,發改委等六部委發佈《半導體照明節能産業發展意見》。據《半導體照明節能産業發展意見》,到2015年,半導體照明節能産業産值年均增長率在30%左右;功能性照明達到20%左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上游晶片規模化生産企業3-5家;産業集中度顯著提高,擁有自主品牌、較大市場影響力的骨幹龍頭企業10家左右;實現年節電400億千瓦時,相當於年減排二氧化碳4000萬噸。

  關注LED 産業鏈上游企業

  根據國家政策的傾向、發展目標以及LE D行業利潤的分配,世紀證券認為,LE D照明行業的投資主線在那些技術領先、具有規模優勢、位於LED行業産業鏈上游的企業。因為位於LED上游的企業,享有行業70%的利潤,可以最大程度地分享行業高成長。國內LE D上游業務相關的上市公司有三安光電、聯創光電、士蘭微、同方股份、方大A和天富熱電等。

  不過,在給予LE D照明産業“增持”評級的同時,湘財證券提醒投資者關注投資風險。湘財證券認為,我國政府對LE D産業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如“十城萬盞”這樣的示範性工程的實施,為我國LED産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寶貴契機,LED技術應用巨大的市場以及未來低碳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為産業的發展打開了空間。但單靠政府投入就要形成一個健全市場是十分困難的。當前國內LE D産業呈現“下肥上瘦”的不均衡情形,即國內數量眾多的LE D生産企業中有將近一千家企業分佈在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封裝領域,而在上游LED晶片卻落後國外和臺灣地區LED大廠許多,我國LED産業自身仍需要不斷在技術、價格、性能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分享低碳經濟盛宴。

  湘財證券建議投資者關注龍頭,緊追技術實力型企業。建議投資者在發現投資價值的過程中關注L E D産業的技術發展方向,關注具備技術實力向“微笑曲線”兩端發展的企業。建議重點關注三安光電、士蘭微、德豪潤達、同方股份。

  湘財證券認為,國內LE D企業實力雖然與世界5大LE D廠商仍存差距,但戶外照明市場的迅速啟動,國內企業能夠憑藉本土優勢、成本優勢把握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此過程中,具備L E D生産規模的龍頭企業將受益最大,同樣值得投資者關注。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