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固中的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多重挑戰

時間:2011-04-12 14:14   來源:新華網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日召開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新聞發佈會上,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耶布朗夏爾的開場白是“世界經濟復蘇勢頭正在鞏固,但復蘇仍不夠平衡,世界經濟復蘇既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綜合布朗夏爾及其他重要官員和學者的最新觀點,當前世界經濟更強勁、可持續復蘇面臨多重挑戰和風險。

  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布朗夏爾指出,世界經濟復蘇面臨短期和中長期的多重風險,與金融危機期間相比,雖然當前暫無逆轉復蘇勢頭的嚴重威脅,但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並存引發了各方擔憂。

  當天公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前兩章預測,2011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4%,2012年增幅則為4.5%,這兩個數據與IMF今年1月份的預測數據持平。但該報告同時指出,歐盟當前面臨經濟增速低、財政壓力大、金融風險高等挑戰,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則必須要推進財政整頓。目前,發達經濟體財政刺激政策正在向財政整頓轉向,由企業補庫存化和政府刺激政策拉動的經濟復蘇正遭遇頂風。

  布朗夏爾強調,在金融風險方面,全球金融體系的“健康狀況”仍不夠理想。從短期看,歐洲金融體系的高風險是突出議題;從中長期看,很多國家都面臨金融體系改革的重擔。在財政風險方面,很多發達經濟體都面臨財政整頓的挑戰,建議發達經濟體採取兼顧經濟增長和改善財政狀況的“睿智型財政整頓”舉措。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日前告訴記者,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是全球經濟復蘇的中長期重大風險,若不及時糾正,會對世界經濟穩定構成巨大挑戰。

  對於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這一挑戰,布朗夏爾認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幅度超過預期,反映了需求強勁增長和供應面受衝擊的狀況,但應不會出現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導致全球經濟脫軌的滯漲;由於食品和能源支出在新興經濟體民眾的生活成本中所佔比重更大,因而這一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新興經濟體的衝擊更為明顯。

  另外,經濟學家認為,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的挑戰依舊存在;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強勁、失業率低;而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緩慢、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根據IMF的最新預計,作為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五個金磚國家今明兩年將繼續保持強勁經濟增長。其中,中國經濟在今明兩年的增速將分別達到9.6%和9.5%;印度經濟的增速將分別達到8.2%和7.8%;巴西的增速為4.5%和4.1%;俄羅斯的增速分別為4.8%和4.5%;作為金磚國家新成員,南非經濟的增速也將分別達到3.5%和3.8%。

  布朗夏爾説,儘管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增長的主引擎,但也要警惕經濟過熱風險。為了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發達經濟體需要對內改善財政可持續狀況,對外擴大出口;新興經濟體則應更多地挖掘國內需求,減少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

  專家認為,金融危機也促使全球各界開始思考、探索並修正後危機時代的經濟學理論,從而為經濟平穩發展和應對未來危機提供智力支援和政策工具。

  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最近表示,過去兩年半不僅是全球經濟的危機,也是經濟學家的危機,危機使得適用多年的宏觀經濟學理論面臨困境,宏觀經濟政策應不僅關注價格穩定,還要關注金融穩定,要為危機後的新世界設計新的宏觀經濟框架。

  布朗夏爾告訴記者,危機表明,宏觀經濟學的疆域比人們原先理解得更為寬廣,政策制定者需要使用比危機前更多元的政策工具,而很多新政策工具則需要人們學會如何有效地加以運用。

  除了上述幾方面挑戰外,卡恩曾一直強調,在後危機時代,全球各國合作意願下滑是世界經濟復蘇的一個掣肘因素,IMF總部樓外最近懸挂的大幅標語上就寫著“全球挑戰、全球解決方案”。

  卡恩在最近的演講中多次提及,金融危機教會了人們很多經驗教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國際合作是穩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在後危機時代,國際合作不能減弱,如今的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聯繫的緊密程度超過以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僅強調一個國家狹隘利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專家認為,世界經濟復蘇面臨的多重挑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應對世界經濟挑戰自然需要全球“會診”開出全球“藥方”。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