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開始清算華爾街原罪

時間:2010-04-20 08: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華爾街是始作俑者。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終於對這些製造了危機的金融巨頭開刀,頭一個被清算的是華爾街第一投行高盛集團。證交會指控高盛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涉嫌欺詐投資者,投資者因此損失超過10億美元。

  按照美國證交會的起訴狀,在美國房地産市場泡沫破裂期間,美國大型對衝基金———保爾森對衝基金公司委託高盛設計並出售一種基於次貸證券表現的抵押債務證券(C D O ),但高盛向投資者隱瞞了保爾森公司對該産品做空的“關鍵性資訊”。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美國房市泡沫破裂導致次貸危機爆發,C D O大幅貶值,保爾森公司為此賺取暴利達10億美元,高盛也從保爾森公司獲得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行銷酬勞。只是,被欺騙購買該産品的投資者血本無歸。

  按照美國證交會執法部門主管羅伯特庫扎米的説法,高盛的這款金融産品是“新的和複雜的”,但其中的欺詐和利益衝突卻是“簡單和老舊的”。但正是類似這樣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危機中大行其道,一些投行和對衝基金上下其手、火中取栗,而普通投資者則成為任人宰割的牛羊。

  根據美國相關部門的統計,在眾多美國家庭因危機而財産貶值、飯碗難保、甚至住房被沒收的同時,許多金融機構卻賺得盆滿缽滿,保爾森公司僅2007年就獲利150億美元;而得到政府鉅資救助的高盛也迅速從危機中復蘇,2009年凈利達到134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高盛當前內部分發的紅利就突破100億美元。

  一場橫掃美國的金融危機,帶給普通投資者的是災難,而製造了危機的華爾街則不僅得到政府的慷慨救助,更從危機中獲得超額利潤。這種“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怪現象,自然在美國引起民憤。遏制華爾街的貪婪、清算華爾街的原罪,也成為美國從上到下的一致呼聲。

  於是,作為華爾街標誌性企業的高盛也就成為首個落馬的對象。保爾森公司則因為無意欺詐而被暫時放過一馬。儘管高盛對證交會的指控矢口否認並稱將提起抗訴,但按以往美國證交會採用法律訴訟手段的結果看,高盛可能難逃鉅額罰金的命運。此外,高盛還將因此面臨投資者的集體訴訟潮;美國司法部可能隨後跟進,對高盛提起刑事指控,這些將使高盛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其實,在高盛成為出頭鳥被痛打的同時,美國政府在民意壓力下也開始對華爾街念起了“緊箍咒”。奧巴馬政府正在推動的金融監管方案,就要求對包括投行在內的所有大金融機構加強監管,並成立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委員會;同時,大金融機構還將面臨一項“金融危機責任費”的特別稅收。

  高盛落馬,美國人可謂拍手稱快。參議員貝爾尼桑德斯就説,證交會太慢了,“但我還是要為證交會最後對從事非法行為的華爾街大公司採取行動”感到歡呼。在他看來,這些華爾街公司明知其金融産品是“垃圾”,但為了利益還是向投資者兜售,由此的結果“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高盛暴露出的問題,不過是華爾街原罪的冰山一角。《紐約時報》就指出,這起案件,就高盛來説可能只是一個小的交易問題,但對這家投行乃至整個華爾街來説,由此揭開的問題將是深遠的。

  從美國監管機構目前的表現看,它確實有意亡羊補牢,希望能採取一些行動,揭開市場黑幕、糾出危機黑手,給輿論一個交代。但在華爾街與華盛頓是利益共同體的政經架構下,這種“打老虎”行動能夠推進到何種地步,卻著實值得懷疑,至少從司法部對此案的遲疑態度就可見一斑。這是華爾街“揭黑”風暴的開始,抑或只是資本市場一場“捉放曹”的鬧劇?時間將會作出答案。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