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要求華爾街“知恩圖報”

時間:2009-12-16 09:42   來源:人民日報

  美國銀行闖禍,釀成了席捲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斥鉅資使銀行業恢復了元氣。但在需要美國銀行業回報他們的“救命恩人”時,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卻捂緊了錢袋子。美國百姓憤怒了,美國政府也坐不安穩了,要求華爾街“知恩圖報”。

  美國總統奧巴馬14日把華爾街13家大銀行的主管或召進白宮,或視頻連線,就經濟復蘇、小企業貸款、改善房主信貸以及金融監管改革等進行商談。奧巴馬説:“為了重建銀行業,美國的銀行得到了納稅人不同尋常的幫助。現在銀行業已經重新振作起來了,我們非常希望這些銀行能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幫助重建我們的經濟。”美國總統首席經濟顧問薩莫斯週日在美國廣播公司的節目中也表示,銀行需要救助時,政府伸出了援手,現在,是銀行盡其所能回報納稅人的時候了。

  美國銀行連續五個季度減少放貸,中小企業“很受傷”

  雖然得益於政府的鉅額救助,華爾街已再趨活躍,重新盈利,但美國銀行業已連續5個季度減少放貸數額,信貸緊縮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緩解。這不僅限制了消費、企業運作和其他刺激經濟擴張的活動,制約了正從衰退中復蘇的美國經濟,也讓面臨中期選舉的民主黨人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目前,高達10%的失業率是美國政府面臨的頭號難題。中小企業一直都被視為美國最重要的就業市場。然而,中小企業成了這次經濟衰退中遭受打擊最嚴重的企業。為此美國政府強調,希望銀行能尋找到“負責任的方式”,增加對中小企業放貸。在這一背景下,白宮對銀行業的批評明顯升溫,認為得到了政府救援的金融業,並沒有對政府和納稅人表達應有的感激之情。在過去15年中,全美2/3的就業增長來自於中小企業。有調查顯示,那些雇傭人員不足50人的超小企業,其失業人員佔經濟衰退以來美國新增700多萬失業大軍人數的45%。與大型企業可以從資本市場等多種渠道進行融資不同,小企業的融資有90%來自銀行的貸款。然而,眼下困難的經濟形勢侵蝕了中小企業主的資信狀況,使他們陷入了求貸艱難的困境。

  修正房貸避免房屋止贖被拍,防止房主變成“無房戶”

  鼓勵銀行對房屋所有人進行貸款修正,使其避免陷入房屋止贖被拍賣的困境,並有餘錢從事其他消費,從而刺激經濟,這是美國政府此前推出這項救助房主政策的初衷。儘管聯邦政府出手以數萬億美元的資金進行干預,讓美國的抵押貸款利率跌至4.8%這一60年來的最低點,但大多數需要救助的房主並未能從中受益。危機爆發前幾乎可以隨意濫發房貸的銀行,如今設置了許多苛刻的條件,將許多需要修改房貸的房主拒之門外。由於成功概率很低,申請貸款修正的人數也日益減少。可貸款修正如無法成功,不排除將有大量無力繼續還貸的美國房主因房屋止贖被拍成為“無房戶”。

  分析人士認為,除了二戰期間,貸款利率從未低過5%。目前這一超低利率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美聯儲把利率拉到如此低點的刺激計劃,以及包括購買1.25萬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援的證券,都將於明年3月到期。屆時,30年期的貸款利率將再次上漲到6%。以一個30萬美元的抵押貸款為例,每月房貸將增加225美元。在這樣的情形下,銀行不急於修正房貸也就在情理之中。

  督促銀行業接受金融改革,將不再養華爾街的“肥貓”

  目前,美國的金融監管改革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刻。督促銀行業接受金融改革措施,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署等,也是奧巴馬此次召見銀行家的主要目的。奧巴馬在這次會見的前一天晚上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節目“60分鐘”採訪時稱,他當總統不是為了救助一批華爾街的“肥貓”。今天,他再次警告華爾街的銀行家:“改革金融監管,防止濫用和貪婪,符合美國的利益,也最終符合金融業的利益。我決不允許金融業的遊説者挫敗改革。”

  就在奧巴馬約見銀行家的同一天,銀行業巨頭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都宣佈將償還政府救助資金。此間輿論認為,隨著那些接受政府大規模救助資金的銀行完全歸還政府的救助款,美國政府對銀行業經營的影響力會變得非常有限。事實上,政府要求銀行增加放貸的呼籲並沒有得到大多數銀行的積極響應,除了美國銀行14日明確表示,明年向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將比今年增加50億美元以外,其他銀行都只是做了含糊其辭的承諾。美國班考克銀行首席執行官達維斯表示,銀行界已意識到它們“正處於顯微鏡之下”,需要進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但同時他也謹慎地表示,銀行也有責任仔細評估每一個客戶的信用。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使之與華爾街陷入緊張關係,另一方面又要求唯利是圖的華爾街“知恩圖報”,幫助重建美國經濟,解決當前最為棘手的高失業率問題,這並非易事。美聯儲對放貸機構的最新調查顯示,銀行將繼續對企業和房屋貸款設定嚴格的要求。銀行方面表示,困難的經濟形勢必然讓銀行業極端謹慎,同時,他們還面臨政府監管人要求增加現金儲備的壓力,這必然意味著貸款的減少。(記者馬小寧)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