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擾動升息預期 油價對美元有強反作用力

時間:2009-10-21 09:32   來源:中國證券報

  最近一週,美元疲態依舊,“黑金”(原油)取代黃金成為商品市場焦點,原油需求回升的預期成為油價衝破80美元/桶的主要動力,其代價則是通脹預期升溫。如果這種趨勢持續,全球央行的升息步伐或將快於預期,G20會議以來各國央行所期待的全球經濟溫和滯脹的平衡也將被打破。

  到6月中旬,油價從39美元/桶反彈至70美元/桶上方更多體現出原油的金融屬性,而10月以來油價的升勢則主要表現為商品屬性。儘管美國汽油庫存降幅超出預期缺乏説服力,因為該數據是建立在煉油廠減産基礎之上的,而並非需求復蘇,但市場依然從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國際能源署(IEA)、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三大機構相繼上調全球原油需求預測中尋求到了做多油價的理由。

  當前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是如何研判油價後期走向及其對於通脹預期的影響,畢竟後者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量化政策退出乃至升息的時機。我們還是從金融屬性和商品屬性兩個角度來分析油價走向。從目前情況看,美元中期貶值趨勢似乎已成為市場普遍預期,業界的普遍觀點是美元後市貶值的空間或將有限,速度也將放緩,因此,相對於金融屬性,商品屬性將成為左右油價後期走向的主導因素。

  如果説歷史上前三次石油危機根源於地緣政治,那麼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將面臨供需雙層面的永久性衝擊。從需求端看,雖然各國經濟復蘇進程不同,但趨勢已較為明確,IEA和OPEC分別將2010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預測上調至8610萬桶和8490萬桶。而且,伴隨著中國及印度兩個人口大國工業化進程的繼續推進,預計全球原油需求未來幾年仍將穩定增長。

  而在供給端,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地質學家胡柏提出有限資源消耗的“胡柏峰值”概念,認為有限資源的産出將在資源消耗一半時達到産出峰值。從目前情況看,原油的“胡柏峰值”已經出現,全球原油日供應量基本已在8500萬桶水準觸頂;面對不斷貶值的美元,集中了全球主要剩餘産能的OPEC當然也沒有增産的動力。由此可見,原油的供需缺口將在2010年後表現得更為顯著,這也決定了油價中長期向上的趨勢。

  G20會議以來,全球經濟朝著溫和滯脹的方向邁進已為各國所接受,以美聯儲為首的各央行均表現出對通脹預期的駕馭能力,各主要經濟體把低利率政策維持到明年已達成共識,但這其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油價和美元。因為伴隨著實體經濟復蘇,刺激政策退出的基准將由經濟復蘇、就業恢復兩個變數轉變為經濟、就業和通脹三個變數,如果通脹預期迅速升溫,而某個主要央行在控制通脹預期中犯下錯誤,全球通脹失控,那麼,政策退出乃至升息的進程也許比預想的要早,因為惡性通脹比經濟二次探底更為可怕。

  目前反映通脹預期的美國各期限國債與通脹保護債券(TIPs)利差均已升至去年9月初即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準,如果油價持續飆升,勢必將帶動其他大宗商品突破近兩個月來的盤整格局,那麼,在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雙重作用下,通脹預期將迅速膨脹,全球央行升息進程或將快於G20會議所達成的共識。

  另外,還不能忽視油價對於美元的反作用力。由於美國是原油凈進口國,如果油價持續攀升,那麼,金融危機以來大幅收窄的貿易逆差將再度擴大,進而對美元匯率構成壓力,畢竟從長期看貿易逆差是拖累美元的主導因素。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向全世界展現出其對於通脹預期的控制力,目的在於讓美國國債的債權人接受當前相對較低的收益率,事實證明到目前為止其策略是成功的,但如果油價漲、美元跌的迴圈效應持續,不排除國債持有人拋售的可能性,而美聯儲升息也將成為被動選擇。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