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世界糧食日 發達與不發達國家都要應對饑餓

時間:2009-10-15 09:39   來源:人民日報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應對危機,實現糧食安全”。金融危機使得“地球村”的糧食安全形勢更為嚴峻:目前全球超過10億人處於饑餓狀態或瀕臨饑餓邊緣,平均每6秒鐘就有一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國際社會應該儘快建立集早期預警、宏觀調控、緊急救援于一體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制定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糧食安全戰略。
 

  巴西 目標“零饑餓”

  巴西因自然條件優越而被稱為是“上帝的寵兒”,近年來又因經濟發展迅速被列入“金磚四國”。説巴西存在糧食安全問題,也許很多人都不相信,但事實恰恰如此。

  1993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巴西年産糧食7360萬噸,是世界産糧大國;國內生産總值約5466億美元,每人平均收入近3600美元,也算不上窮國。當時的巴西仍有5400萬人生活在貧困之中,連基本的食物、醫療、住房、教育都得不到滿足。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不均。

  為解決貧困百姓的吃飯問題,巴西政府從1993年起陸續推出“最低收入保障計劃”,發放“互助券”、“上學獎勵金”和“食品卡”等。2003年盧拉政府執政後,進一步提出了“零饑餓”戰略目標,還將以前各種救助扶貧措施統一整合為“家庭救助金計劃”。

  據統計,巴西每年為“家庭救助金計劃”的財政撥款約有65億雷亞爾(約合37億美元),僅佔國內生産總值的0.35%,佔巴西家庭總收入的0.69%。但這筆錢在貧困家庭收入中所佔的比重高達43.6%。這對貧困家庭來説無異於雪中送炭。政府還希望借此實現不再讓貧困家庭子女失學或做童工的目標。

  享受“家庭救助金計劃”的阿萊桑德拉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説:“我和丈夫都失業在家,靠擺攤做小買賣維持生計。這筆錢來得正是時候。”他們現在手上有了錢,有了信用卡,負債和挨餓的風險降低了。25歲的埃迪塞麗亞是單身母親,一個人要養活兩個孩子。她説:“現在有了政府發放的家庭救助金,我的食物及做飯的天然氣都有了保障。”

  曾擔任巴西政府“零饑餓”部長的若澤格拉濟阿諾告訴本報記者,“家庭救助金計劃”取得成效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政府將原來分散的各種社會救助統一管理、統一發放,增加了監管的透明度並減少了官僚程式;二是將社會救助資金從撥給各地政府改為直接發給救助對象,減少了中間環節,避免被貪污挪用;三是維護了救助對象的社會尊嚴。過去,救助對像是到指定救助站領取食物,有些人因顧忌顏面寧可挨餓也不願前往救助站。現在,政府給他們一張銀行卡,定期給卡裏發放救助金,他們憑銀行卡可以到任何一家超市或商店去購買食物,不再受到社會歧視。

  隨著“家庭救助金計劃”覆蓋範圍的加大,巴西的扶貧成果顯著:貧困家庭人口在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從1998年的32.4%下降到2008年的22.6%,平均每年下降約一個百分點。2003年至2008年,巴西有1950萬人擺脫赤貧。2005年,巴西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為擴大“家庭救助金計劃”的社會效應,巴西政府正在考慮實施進一步的措施,計劃提高家庭救助金額,並將受益貧困家庭再增加200萬戶,爭取到2015年將全國絕對貧困人數再減少1/4。

  美國 中産人士開始領取免費食品

  在美國馬利蘭州蒙哥馬利縣的曼那食品銀行前,一位中年女性正向她閃著銀色光澤、價格不菲的跑車型轎車的後備箱內裝載著食品。架在前額頭髮上的名牌太陽鏡、肩膀上挎著的高檔皮包和優雅的服飾,都讓記者無法將她和一名領取免費食品的顧客聯繫起來。光顧食品銀行的人一般都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她告訴記者,不久前失業後,她已是第二次來食品銀行,以前從未想過自己也會成為這裡的顧客。

  農業産業發達的美國,面臨食品短缺的窮人其實並不少。兩年前開始的金融動蕩和不斷攀升的失業率,更是讓許多中産階級人士也淪落到需要救助的窮人行列,領取食品券和光顧食品銀行的美國人都呈創紀錄增長。

  食品券是美國聯邦政府向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種福利,由美國農業部負責,一個四口之家每月凈收入低於聯邦貧困線標準即可申請。食品券可以在絕大多數食品店購買麵包、穀類、奶製品、蔬菜、水果,但不能購買煙酒、寵物食品和維他命等。根據低收入者家庭的孩子及老人數量,食品券金額平均為每人100美元,每家227美元左右。

  由於美國失業率創下26年以來的新高,今年7月領取食品券的人數也達到3590萬,連續第八個月呈上升之勢。美國政府用於每月食品券項目的成本也達到47.8億美元。從今年10月1日開始的新財年聯邦預算估計,平均每月領取食品券的人應該在3500萬左右。

  食品券未必足以維持窮人的食物開支。同時,由於失業等原因,一些原本富裕的中産階級也會一時陷入經濟窘境,但因收入水準又高於聯邦貧困線標準而不能獲得食品券。於是,食品銀行就成為他們獲得免費緊急食品救濟的另一渠道。

  食品銀行作為一個非盈利組織,遍佈全美各地,接受各種捐贈,運營資金來自聯邦、州政府及私人捐贈。據美國媒體報道,2008年以來,幾乎所有食品銀行都報告顧客比往年增加25%以上,其中很多新增顧客都來自中産階級。這使得食品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是顧客陡增必須加大食品貯備,另一方面是由於經濟危機導致食品捐贈的數量在相對減少。

  面對日益擴大的供需矛盾,許多食品銀行不得不實行限量供給,或減少發放免費食品的天數,有些食品銀行還要求顧客出具收入證明以證實自己確實是合格的“窮人”。

  食品銀行提供的食物以罐裝、冷凍為主,綠色蔬菜等種類有限,品質也一般,且不能自由選擇。可在經濟危機的現實面前,在食品方面節省的開支可以用來支付房屋、水電和汽車等其他費用。在食品銀行擔任義工的拜爾先生對記者説,他理解那些來食品銀行領取免費食品的中産階級的尷尬和無奈,許多人從昔日的捐贈者一下變成今天的受助者,在心理上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南非 城市閒地種莊稼

  在南非開普敦市郊貧窮的非正式居民區內,有一塊5000平方米的耕地被密密麻麻的民房包圍著。“它改變了我的生活。”74歲的恩達馬尼説:“我們沒有吃的,所以才決定在這裡種地。”

  這塊耕地是當地一家城市農業和環境組織開發的20塊耕地之一。該組織為當地居民提供培訓以及低成本的種子、工具等,幫助人們解決糧食和收入問題。如今,開普敦市每年有約3000名農民使用這些耕地,直接和間接受益者可望達到100萬人。

  據估計,作為糧食進口國的南非目前有1/5的家庭缺乏足夠的糧食。而在非洲其他一些國家,糧食安全形勢更加嚴峻:莫三比克由於乾旱造成糧食減産,預計該國今年有27.5萬人需要糧食援助。坦尚尼亞在2009—2010年度也面臨130萬噸的糧食缺口。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糧食價格雖有所回落,但非洲人獲得糧食的難度沒有降低。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今年6月表示,全球糧食價格在一年內下降了30%,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糧食價格只下降了12%—14%。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今年4月的糧食價格甚至比一年前更高。

  與此同時,金融危機造成非洲國家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無力顧及農業投資。普通家庭則因失業、僑匯減少等原因導致收入下降。因此,高糧價仍讓不少非洲人望而卻步。

  此外,極端氣候造成的旱澇災害,使非洲糧食問題雪上加霜。位於肯亞首都內羅畢的國際牲畜研究所專家菲利普桑頓説,到205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非洲半乾旱地區內50萬至100萬平方公里的耕地無法耕種,2000萬至3500萬農民將因此失去收入來源。

  在今年7月召開的第十三屆非盟首腦會議上,非盟主席讓平重申了農業投資的重要性,並呼籲各成員國履行農業發展預算至少佔財政預算10%的承諾。非洲領導人還就加大農業投入和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制定了發展規劃。他們承諾,到2015年將非洲糧食短缺人口減少至目前的一半,通過制定和實施詳細的農業發展計劃增加農作物産量,同時保障非洲的糧食安全。

  現在,非洲各國已陸續出臺措施為糧食短缺人群提供緊急救助:通過使用肥料、改良種子等方法增加産量;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投資,包括修建道路、建設市場和灌溉系統等;支援小額貸款,建立和完善金融資訊制度和保障計劃,實現農業穩定發展。

  部分非洲國家政府的努力已經使農民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例如南非支援人們利用學校、醫療機構、教堂和城市的閒置土地來生産糧食使越來越多的人受益;肯亞政府通過補貼幫助250萬農民獲得了改良的種子和化肥等等。但若想徹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對許多非洲國家來説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印尼 糧食進口隱患多

  據印尼媒體近日報道,受“厄爾尼諾”氣候影響,印尼一些地區雨季比往年遲到約30天,導致今年糧食收成達不到4000萬噸的預期産量。為此,印尼國家採購局表示今年將收購400萬噸大米,以增加庫存,確保國內需求。

  印尼是糧食進口大國,每年要耗費超過50億美元的外匯進口糧食。對糧食進口的過度依賴,使印尼受國際糧價波動的影響很大,外部糧食供給的不穩定狀況也隨時威脅著印尼的經濟與社會安全。

  印尼農民協會副秘書長阿赫瑪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説,近兩年,因外國暫停了對印尼的大豆出口,導致深受印尼人喜愛的豆餅和豆腐這兩種食品價格大幅攀升,繼而引發社會騷亂。這個教訓印尼人至今記憶猶新。阿赫瑪德認為,大量進口糧食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矛盾,但是如果成為一項長期政策,顯然不利於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發展中國家應從保護農民利益做起,主動捍衛本國“糧食主權”。

  印尼總統蘇西洛自執政以來,重視農業發展,農業支出在國家財政預算中所佔比例每年都有所增加,今年達到了5%。印尼政府還積極推動土地改革,實施了農、林、漁産業振興計劃,同時號召農民開發荒地,以擴大糧食生産。在應對糧價暴漲過程中,印尼政府實行了對貧困人口的現金直接補貼措施;還對食用油、大米等必需品以低於市場的價格提供給窮人。此外,印尼已有4家銀行表示將與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合作,在印尼開發農業“倉單系統”服務,幫助農民利用農産品抵押貸款,以改善農民缺乏貸款質押物的現狀,提高農民的信貸能力,進而促進農業生産。

  外資參與印尼糧食産業,雖然給印尼帶來了資金和先進技術,並增加了就業機會,但同時也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轉化成非農業用地。而由外國財團經營的農場,産品大多出口,所以對改善印尼本國的糧食供應狀況不僅沒有多少幫助,反而加重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阿赫瑪德告訴記者,通過近年的努力,印尼在年景好的情況下,大米生産已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但一遇到旱澇災害,仍需要進口大量糧食,有時甚至連種子也要從外國進口。這使印尼在國際糧食市場上處境被動,如果糧價居高不下,印尼又短缺外匯,糧食危機就難以避免。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