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時代香港發揮更出色的“橋梁效應”

時間:2011-08-26 09:58   來源:新華網

  兩岸基本實現“三通”並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會否導致香港的經濟地位“邊緣化”?香港應扮演何種角色,需要如何轉型和創新?

  25日,由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香港青年議會、亞洲週刊共同主辦的“港臺政經論壇”於此間舉行。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副會長王暉、京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振剛、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黃友嘉、國民黨中常委劉大貝,在以“ECFA時代港臺經貿新格局”為主題的經貿論壇上發表演説,為上述提問給出了精彩答案。

  23.5%、21.8%、24.3%、22.8%……黃友嘉引用了4個統計數據,分別是2007年至2010年由香港轉口貿易佔兩岸貿易額的比重。“從數字可以看到,兩岸‘三通’加上ECFA生效,並沒有撼動香港在兩岸經貿往來中佔據的重要地位。”

  他分析説,這與香港在增值服務、專業資源、人際脈絡等方面具備的優勢密不可分,“短期內,這些優勢比‘三通’帶來的人員貨物運輸上的成本節約,讓兩岸客商更為倚重。也正因此,放眼長遠,香港可憑藉這些優勢,成為ECFA時代兩岸經貿策略性夥伴。”

  黃友嘉的觀點與王暉不盡相似。這位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貿易處負責人將香港可在兩岸經貿交流中發揮的作用,形象地比喻為“橋梁效應”。王暉認為,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日前又獲中央新政支援,將做大做強人民幣離岸中心,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香港也是眾多國際企業的總部基地,中西商業文化交匯融合的特質,正是兩岸雙方都有所欠缺的。

  “香港還是知識型産業資源中心,能夠為兩岸三地的企業提供産權交易、産品展示、技術策劃、品牌增值等‘一站式服務’。”黃友嘉補充説,香港在政策法規制定、營商環境建設、國際化和貿易自由化等方面的經驗,也對兩岸發展經濟大有裨益。

  雷振剛講述了京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在港中資”身份,順利獲准“入島投資”、成立京泰發展有限公司的故事。“從第一次赴臺考察,到公司在臺北101大樓掛牌開業,前後不過100天。速度之快、審批之順利,大大出乎我們預料!”

  他説,在港中資企業目前有3000多家,總資産近7萬億港元,這些企業成長在香港,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相對大陸企業更適合率先“入島”,並能帶動兩岸三地産業互動、營造更大利潤空間。“這就是香港在ECFA時代能夠發揮的另一個特殊作用。”

  “我常常説,腦袋決定口袋。”劉大貝風趣的比喻逗笑了現場不少聽眾。他説,ECFA時代是兩岸三地合作互補、攜手發展的好機遇。香港如能進一步夯實綜合性服務平臺的資源優勢,抓緊轉型創新,必將成為兩岸經貿新紀元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記者 趙博)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