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首日商場超市動真格 顧客徒手帶走商品

時間:2008-06-02 09:58   來源:北京晨報
  部分商家塑膠袋少用六成

    購物時付費才能使用塑膠袋的日子是什麼樣的?儘管有人抱怨會帶來很多不便,但這一天畢竟真的到來了。昨天是“限塑令”施行首日,本是統一實施的政策,但在塑膠袋的主要使用地點——商場超市和集貿市場卻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景象。據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粗略統計,昨天一天,雙榆樹店塑膠袋用量減少了六成多。

    現場探訪

    ■商場超市:塑膠袋用量明顯減少

    “您要塑膠袋嗎?”昨天上午,記者在翠微大廈地下一層超市聽到收銀員問一位買了不少東西但沒有自備購物袋的男顧客。“我忘了今天塑膠袋要收費了,那就買吧。”將商品一一掃完條碼後,收銀員根據購物量向顧客推薦了一個大號塑膠袋和一個中號塑膠袋。在他的購物小票上,最後一項顯示了所使用塑膠袋的數量和價格。在收銀臺附近公示了三種規格的收費塑膠袋和一種環保購物袋的價格,分別是0.2元、0.3元、0.5元和3元,收費塑膠袋的背面有顯著的條碼、環保標誌和生産廠家等資訊。

    昨天11點半左右,記者在沃爾瑪建國路店進行了粗略統計:在20名已經結賬的顧客中,12名顧客沒有使用塑膠袋直接拿走了商品,兩名顧客自備了購物袋。

    接受採訪的商家普遍表示,限塑令執行首日,店內塑膠袋的使用量比以往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集貿市場:商販擔心生意仍觀望

    北京的集貿批發市場大多集中在豐台區,限塑首日,豐臺工商分局對市場情況實地檢查,未發現超薄塑膠袋蹤跡。新發地批發市場熟食廳門口已經設立了塑膠袋批發點,有專人銷售印有廠名廠址的塑膠袋。同樣的專營點也擺進了京深水産批發市場、中央批發市場,有的塑膠袋還印上了環保提示語。

    儘管新發地等市場實行了“限塑”,但仍有不少集貿市場保持了觀望態度。昨天8點,石佛營地區的水碓子菜市場幾家攤位的商販面對記者“塑膠袋收不收費”的提問時,幾乎眾口一詞:“不收。”一個蔬菜攤的商戶告訴記者,來這裡買菜的顧客大多比較在乎增加一兩角錢的支出,如果只有自己家收費,肯定會影響生意。記者向水碓子菜市場市場管理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詢問“限塑令”的執行情況,他的回答是:“知道這事,但在我們市場執行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小商品集中的天意新商城2000多名商戶昨日都統一準備了印有生産廠家、地址、環保警示語等資訊的白色厚版塑膠購物袋,價格由商戶自定。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防止商戶違規使用塑膠袋,市場在每個樓層安排了協管員進行不間斷巡查,並配備“千分尺”對可疑塑膠購物袋當場測量厚度,看是否大於0.025毫米,一旦發現使用超薄塑膠袋,當場予以沒收,商戶如無償提供給消費者,市場也將予以罰款。

    爭議焦點

    ■如何保供應?

    應對不足廠家缺貨

    從政策發佈到正式實施,限塑令經歷了幾個月的預熱,但記者發現,塑膠袋廠家對猛增的訂單顯然有些措手不及,豐臺和西城的市場都隱隱反映出有缺貨之勢。

    京深水産批發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早早訂貨才備夠了一個星期的用量,目前正催著廠家加班趕工。在百萬莊大街附近的地球村菜市場,展覽路工商所檢查發現,市場商戶使用的塑膠袋厚度達標了,但僅是一個白塑膠袋,上面沒有印上廠家、地址、環保警示語、QS等資訊。商戶説,訂貨晚了些居然沒進到合格塑膠袋,只好在集貿市場臨時買了一批。天意商城裏的一位商戶説,一早上進的1萬個厚版塑膠袋全被市場內的商戶買完了,現在都斷貨了。

    ■什麼算生鮮?

    商家理解各不相同

    現在究竟什麼屬於不在收費之列的“生鮮”?超市、集貿市場對此理解各不相同。家樂福水果區的連卷袋是免費的,但菜市場裏面就要單收塑膠袋的錢。在西城天秀市場,生肉和鮮魚的包裝袋免費,水果和蔬菜就不算生鮮,而在一般超市裏,這幾類都要劃入生鮮的範圍。

    商務部負責人解釋這一問題時舉例説,超市裏經營的肉製品等熟食和饅頭、包子、麵條等麵食,很多是直接入口的,包括街頭上賣的包子,如果沒有包裝,對食品消費的安全和衛生肯定有影響,此類就是不需收費的。市商務局流通秩序管理處處長張強表示,限塑的目的是讓大家少用塑膠袋,收費只是手段,不要簡單地計較于哪些該收費哪些不該收費這樣的問題。

    ■市場怎麼管?

    執行禁令仍需時間

    不止一家集貿市場的管理方表示“執行限塑令需要時間”,不止一位商戶擔心塑膠袋收費影響生意。在商場超市開始在購物小票上清晰地列印出塑膠袋的價格時,集貿市場似乎真的像事先預料的那樣成了盲區,不少集貿市場寄希望於能有一個“過渡時期”。

    商務部官員此前明確表示,不會給“限塑令”設立過渡期。事實上,分散經營帶來的難題確實讓限塑令在集貿市場推行存在困難。執法人員也坦言限塑令的執行需要過程,實行塑膠購物袋收費後,集貿市場、菜市場、小商品市場的塑膠袋使用情況調查取證可能面臨很大難度。業內專家的觀點是,保證限塑令實施,除執法部門的日常檢查和引導外,更主要的還要靠商戶和消費者的自覺和自律,應慢慢適應這種新的消費習慣。

    記者發現

    菜籃子重現江湖

    “記得小時候都是拿著菜籃子去買菜。”消費者王女士表示,她特意提著閒置了多年的菜籃子去買菜。記者一早在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看到,不少來購物的顧客都是自己拿著布袋或環保袋,有些人還拎著菜籃子或推著小車。

    超市出租購物筐

    很多人並非沒有環保意識,而是還沒養成自帶購物袋的習慣。一些超市為這些“健忘”的顧客提供了便捷服務。超市發的各連鎖店就開展了租借購物筐的服務,只需交付十元押金,就可以把超市特別製作的購物筐帶回家,一週內送回的話不需要付租金。

    政策解讀

    塑膠袋花費單獨列入小票

    國家工商總局昨天重申,商品零售場所可自主制定塑膠購物袋價格,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制定塑膠購物袋價格。商品零售場所應當在銷售憑證上單獨列示消費者購買塑膠購物袋的數量、單價和價款,凡低於經營成本銷售塑膠購物袋的,不標明價格或不按規定的內容方式標明價格銷售塑膠購物袋的,採取打折或其他方式不按標示的價格向消費者銷售塑膠購物袋的,以及向消費者無償或變相無償提供塑膠購物袋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視情節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