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粧品BA小姐自曝行業潛規則

時間:2008-04-15 11:03   來源:M-每日新報
  傳聞

    很多有過淘寶經歷的買家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同樣的貨品,網路價格和專櫃價格會相差如此之大,專櫃上千元的貨品,網上只賣三四百元,只有正品的三四折左右,還能接受專櫃驗貨。賣家宣稱,絕對大陸專櫃銷售貨品,那麼,這些便宜又正宗的正價貨品,究竟是從哪來的?

    近日,坊間流傳的一樁事件似乎可以對此有所解惑。

    上海某知名百貨公司的一個化粧品專櫃店長,在其做BA(百貨店裏的化粧品專櫃小姐,都有一個特殊的稱呼——BA,即“Beauty Advancer”的縮寫)的三四年間,長期剋扣各種本應該給客人的小樣,並夥同專櫃內其他的美容小姐,一起把這些小樣和正品通過櫃檯和網路等渠道販賣,並因此獲得了一筆不菲的財物(因為是道聽途説,贓款具體數額不明)。

    如此這般幹了幾年之後,終於東窗事發,因一偶然原因該專櫃被顧客投訴,導致該化粧品公司從上至下徹查此事,才把專櫃店長、眾BA一乾人等都掀了個底朝天。最後,公司為了顧全顏面,讓眾多BA把侵吞的贓款悉數上交,往事一筆勾銷,但把罪責最重的店長交給了司法部門法辦,該BA最終被判刑。

    此案一齣,眾多城市的商場和品牌紛紛開始嚴查此類事件。

    調查與求證

    實體店老闆:網路賣價比進貨價還便宜

    Anny在杭州一直開著一家實體化粧品店,以往進貨季她都是直接奔赴香港,香港的SASA裏能批發到很便宜的正宗貨品,特別像蘭蔻、倩碧、DIOR等品牌,差價在4-7折左右,購買量大則優惠幅度更大。但是最近她發現,淘寶網上有的貨品賣得比她的進貨價還便宜。

    像蘭蔻下半年新上櫃的一款金純再顏精華,專櫃售價是1880元,而網上則有標價738元,還可以討價還價到600元左右,幾乎是正價的3折都不到。“我嘗試著買過幾款,拿到專櫃去比較,無論是外包裝、批號、生産日期都一模一樣,打開裏面,也和正品無異。”Anny説,因為自己也是賣蘭蔻貨品的,如果這批貨品是水貨,絕對不會有大陸地區銷售的CIQ標簽和中文標簽,而且批號也會不相同,所以一般來説,這批貨品肯定是大陸專櫃貨。

    而記者在跟一個叫做“天使兒”的賣家溝通時,該賣家宣稱,所有的貨品都出自蘭蔻專櫃,並且接受各種形式的“專櫃驗貨”,如果驗出是水貨或者是假貨,可以全額退款。而事實也證明,該賣家的好評欄上沒有一個差評,記者和去這家店購物過的買家聯繫,其中兩位買家透露曾經去專櫃驗貨,貨品很正,賣家絕對可以信任。

    專櫃小姐自曝“黑幕”

    記者聯繫到一位以前曾經在專櫃工作過的小姐莎莎,據她透露,在化粧品行業,BA侵吞小樣是家常便飯,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個專櫃所有的BA聯合起來一起作案,分工明確,從獲取小樣到出售小樣換取現金,不同的環節都有不同的BA分別擔當。

    方式一:侵吞贈品小樣

    但凡去商場裏購物過的MM都知道,你購物滿一定的金額,小姐就會送你一些商品小樣,但是卻沒有一定的標準,很多常在美容論壇上混的MM都有這樣的經歷:滿多少送多少的小樣,常常要看BA的臉色,如果遇上好的BA,多給很多小樣,遇上不好的BA,則有可能只有一份很差的小樣。哪怕是同一家商場同一個櫃檯,同樣買1000元的貨品,獲得的小樣就不同。每年到換季的時候,化粧品公司總會準備很多小樣分發給老顧客,有的老顧客就常常收不到小樣禮品,還有的顧客通過宣傳冊的剪角去拿小樣,常常第一天去領的時候就被告知已領完。之所以會産生這些狀況,這當中都是BA做的手腳。

    對化粧品品牌商來説,根本不太在乎專櫃用掉多少小樣。只要銷售額做得高,BA要求多少小樣都會提供,但是,公司並不對小樣的去向進行監管,這些小樣最後並沒有落到客戶手裏,而是到了BA手上被轉賣掉了。莎莎説,她以前去過一個專櫃,店長除了在櫃檯上擺6套小樣,其餘的小樣統統都進了自己的腰包。    

    方式二:剋扣會員禮品

    BA有侵吞小樣的“近水樓臺”的便利,但是她們是怎麼拿到正品的呢?其實這也很簡單,因為除了小樣之外,正品也被作為會員禮品,是可以通過積分兌換的。

    莎莎説,很多客戶去專櫃購買禮品,是不知道有會員積分換禮這樣的事的,特別到年底,很多公司送客戶或者是男人送女朋友,都對會員卡積分無所謂,其實,這裡面的貓膩也很多。她以前在專櫃的時候,BA們自己會做很多張會員卡,用自己親戚或者是朋友的名字偽造會員卡,將客人的購物全部積在自己的會員卡上,有時候一天能積幾千分甚至上萬,這樣一年下來,能兌換相當數量的會員禮品--這也就是正品,並通過其他渠道銷售出去。

    方式三:試用品被“偷梁換柱”

    每隔一段時間,品牌商都會向專櫃提供一批試用品,瓶子大小和正品無異,顧客可以隨意試用這些産品。有的專櫃試用品就常常會面臨“斷貨”的狀況,而且這些狀況不僅發生在一個專櫃,很多專櫃都有這樣的問題。小姐會告訴你:“對不起,這款試用品剛好用完了。”其實,並不是試用品被客人用完了,而是被BA通過其他方式偷梁換柱了。    

    方式四:自用品重新包裝進入市場

    有一個MM在網上發帖,説去一個專櫃購物,BA問她索要這個産品的包裝盒,説如果她把外包裝還給BA,BA就可以多送她一個小樣。BA要這些沒有內容的外包裝做什麼用場呢?

    原來,每一個季度,化粧品公司都會發一些自用品給自己的BA們,有的公司貨品比較多,發上4000-5000元的貨品給BA,這些雖然是正品,但很多都是“裸裝”--也就是沒有外包裝的,或者是損毀了包裝的貨品,這些沒有完整包裝的貨品在網上賣不了高價,一旦有了外包裝,售價就可以高很多。這些外包裝,正是BA拿去包她們的自用品的,以達到更好銷售的目的。

    業內人士: 行業“潛規則”勢力強大

    “其實BA拿小樣和正品去賣是一直存在著的,只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罷了。”一個品牌商管理者説,很多年前,他就聽説過有專門去商場收購小樣的“專業戶”,他們一般拎一個箱子到專櫃去,最開始是“以物換物”,拿女孩子喜歡的假名牌手錶、包包和BA們換小樣,而現在,早就改成“工作室”了,電話詢問各專櫃的BA們,並拿真金白銀跟BA們兌換小樣。當然,也有很多BA們不滿足於他們收購的價格,於是自己組織起來去網上或其他渠道銷售。

    而如果你是有良心的BA,偶爾給客戶多一點的小樣,還會遭到其他BA的白眼,如果你不願意參與其中,店長和BA們就會群起而攻之。“你不知道,她們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莎莎説,一開始她也不願意幹,但是這樣她很快就被孤立了,所以後來也就屈服了。“辦會員卡拿積分的事情,一般很難查出來,既能獲得利益又不太容易被查到,這樣的事情誰不想做呢?”

    “利潤驅使是萬惡之源。”一位在業內工作了多年的品牌經理説,化粧品行業自有它的“潛規則”,比浮在表面的“顯規則”更有勢力,即便是品牌的管理者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客人惟一能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不要把現金直接交給小姐,而是到收銀臺用刷卡的形式支付,這樣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杜絕問題。

    另一方面,很多化粧品內地的定價相對較高,香港因為是免稅區,所以很多貨品價格都相對便宜,一般都在6-7折,如果內地的銷售價格和香港的差距不大,或者代理商自動降低利潤空間,很多網路購買者也願意轉投專櫃,正是因為存在著巨大的差價,才導致很多客人從專櫃的忠實客戶轉而成了網購的愛好者,而這些巨大的需求才使BA竊取小樣越來越囂張,才會釀出傳聞中的故事。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