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逐漸成為中國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證食品衛生安全”在本網2007兩會熱點話題調查中排名第六,僅次於房價、醫療、教育和反腐等焦點話題。回顧剛剛過去的2006年,從蘇丹紅事件到孔雀石綠、瘦肉精,到福壽螺、多寶魚、大閘蟹和陳化糧等等事件的曝光,食品安全有充分的理由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可以説2006年是食品安全隱患集中爆發的一年,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冰點。
而與此同時,國家並未放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食品安全被列入了十一五規劃,《食品衛生法》修訂、《農産品品質安全法》制定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斷下發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文件;查處食品安全案件頻頻在媒體上曝光;雖然國家態度堅決、力度空前,但一年多以來,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一些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解決得還不夠好”,食品安全就是其一。是什麼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病根在哪,良藥又在何方?在代表委員的討論當中,我們應可找到清晰的脈絡。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究竟怎樣
韋雲隆委員指出,2006年食品安全問題持續衝擊民眾的食品生活。國內制販有毒食品的嚴重事件屢屢發生、令人觸目驚心。制販有毒食品者的受害對像是不知情、不確定的大量無辜群眾,是購買消費品的整個消費群體。制販有毒食品的後果是致傷、致殘、致死,其本質是“食品恐怖活動”。食品安全問題還嚴重危害了我國的國際信譽和國際形象。我國曾出現過在一年中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扣留634批中國進口食品的先例。其原因就是雜質、食品衛生差、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色素等問題。
長期從事食品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表示,目前中國市場上的中小食品企業“魚目混雜”現象嚴重,這些企業沒有足夠實力進行標準化的安全生産,為食品安全帶來重大隱患。一些不良企業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食品業健康、綠色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對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傷害。
儘管也有業內委員表示,目前食品安全狀況的總體情況是好的,食品合格率在最近20年以來都在逐步上升。20年以前,只有50%—60%的食品合格,現在全國範圍之內都已經達到了90%。醬油這種最不容易合格的産品,現在都能夠達到了85%以上。
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食品安全水準與人民群眾所期望的要求還相距甚遠,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整體有效監管問題亟待解決。
代表委員矛頭直指監管體制漏洞
食品安全問題是涉及民生的基本問題之一,引來兩會代表委員的熱議。議論的焦點集中于監管體制的漏洞。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代表指出,當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法律制度和監管方式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過於分散,多頭管理現象嚴重;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還需完善;食品安全監督執法角色不當,缺乏規範;食品法規、標準的建設落後於食品工業的發展速度。“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從種、養殖到食用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其中任何環節出現差錯都容易引起大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瞿振元委員把當前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歸納為:行政管理主體責任界線不清;現有監管能力與法律賦予的職責不相適應;小規模生産經營方式造成食品安全監管成本高。
陳守義委員認為:作為牽頭單位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恰恰是惟一沒有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權的部門。雖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在政府的領導下,發揮一定的組織協調作用,但由於部門視角和利益的不同,組織協調的難度較大,食品安全監管的總體目標很難達成一致,因此重復監管和監管真空問題依然存在。
王秦平委員認為:現在産品生産的每個階段都有專門的機構來進行檢測,種植是農業部門,加工是品質監督管理部門,市場銷售是衛生部門和工商部門。當初中央有規定所有檢驗機構設在質檢部門統一檢查,但是現在各部門都想樹立自己的權威性,自己檢查,這樣一來各機構的檢驗標準和檢驗方式方法就有了差異。
由此可見,種種原因造成的監管不到位是形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改革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已成當務之急。
代表委員出謀劃策
一、解決體制問題需要立法。
任啟興委員提出:我國目前在食品監管方面缺少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辦法。雖然我國現有的涉及食品監管的法律法規數量多達幾十部,但因為是分段立法,條款相對分散,因而留下了執法空白和隱患。《食品安全法》應做到全面、公正,並且儘快出臺。
江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胡長林代表談到:制訂食品安全法要“提速”。要通過食品安全法的制訂和實施,解決現行法規將有關食品安全的規定分散于食品衛生法、産品品質法等多部法律、相互之間缺少協調配合、法律條文衝突、應有的內容缺失等問題。“食品安全立法不能服務於政府部門現行的職權劃分,而應當服務於保障食品安全這個最根本的目的,應當按照食品的基本類型來設計科學的監管模式。“也有代表委員呼籲,食品安全需要嚴刑酷法方能起到震懾作用。
二、以行政手段解決體制問題
王書平委員建議:儘快制定更加完善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實行嚴格的生産自律。
周宜開委員建議:加強我國農産品品質安全體系建設,堅持從源頭入手,推動“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
任啟興委員建議:整合執法力量,調整監管職能,逐步採用由一個部門為主的綜合性、專業化、成體系的監管模式,由該部門全過程負責食品品質監管,並賦予更高權威。
三、用科技和公開透明手段促進食品安全
航太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國洪委員提出,可以使用資訊技術手段來解決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他指出,現在條紋碼、智慧標簽和防偽技術都已經成熟,對市場上銷售的食品上添加射頻標簽(RFID),可以有效甄別産品的真偽與品質,結合條紋碼等其他手段,與産品品質數據庫聯合工作,把産品品質管理科學化、數字化,然後通過檢測設備的更新和專業監管組織的設立,可以很好地解決食品安全管理的問題。
何培嵩代表提出,當前廣大群眾對於食品品質的信心依然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把食品的檢測資訊及時公開出來,依靠群眾監督市場。逐步推廣食品品質檢測結果公示制度:一是實行網上公示,二是實行媒體公示,三是實行市場公示,四是保證檢測結果公佈的時效性,五是改進食品檢測的週期和頻度;六是建立食品品質檢測問責制度,保證檢測結果的客觀公正。
陳君石委員提出建立世界上通行的“風險評估”機構。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由科學家對某一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科學分析,用科學的數據去評價,然後再請有關部門進行決策,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進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都應該以透明的資訊發佈給媒體。最後,媒體便有比較準確科學的資訊發佈給民眾,這也叫風險資訊交流。
令人欣慰的是:無論在代表委員的話語裏,還是在政府部門的舉措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心,溫家寶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大力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和用藥安全。”我們相信以這樣的決心來對待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我國一定能以公正、嚴格、認真的監管,用公開、透明、坦承的態度,建設一個公平、健康、安全的食品市場。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越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