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圓圓”有望金秋誕下首胎

時間:2011-04-18 10:35   來源:新華網
  正在此間參訪的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16日晚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夫婦孕事可期,有望金秋誕下首只幼仔。

  在兩岸熊貓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圓圓”已于2月份接受兩次人工授精,至4月17日進入第67天。目前專家每天仍在繼續監測和觀察。

  大熊貓平均懷孕期為120天至150天,如果一切順利,最快今年8月至10月,“圓圓”就可能産下在臺灣出生的第一隻熊貓寶寶。

  大熊貓繁殖難度極大。葉傑生介紹説,圈養的大熊貓繁殖有“三難”:第一難,發情期短,熊貓交配季節在春季3-5月份,通常不超過2-4天,適合受孕的高潮期僅2天,把握機會難。第二難,受孕難,雌性熊貓是雙角子宮,和人類完全不同,只要外界環境不適,就會延遲著床,精蟲甚至在子宮內自然消失,不易受孕。第三難,育子難,熊貓幼崽出生時非常小,僅90-130克,極不易養活。

  正是這些難處,讓“團團”“圓圓”最終接受了人工授精。葉傑生説,6歲半的“團團”已經發育成熟,精蟲活動力比較強,在大陸專家的協助下,對“團團”進行採精,並分別於2月9日、10日對“圓圓”進行2次人工授精。

  由於剛出生的小熊貓體重僅佔母熊重量的約千分之一,大熊貓懷孕難以從外觀判定。臺北市立動物園定期為“圓圓”做B超檢查。為了減少毛髮干擾, “圓圓”下腹部體毛被剃出較大區域,以保證檢查範圍更完整,影像更清晰,降低操作時間,提高準確度,這也是她最近腹部有一塊區域顏色不同、毛髮較短的緣故。

  “檢查每天都會進行,以判斷並預作懷孕産子前的準備,蒐集相關科學數據,為大熊貓懷孕積累經驗。”葉傑生説,目前還檢查不到懷孕著床的跡象,但孕事可期。

  葉傑生説,“團團”“圓圓”人工受孕十分正常。長期以來,人工圈養的大熊貓由於養尊處優,性能力普遍直線下降,逾六成雄性大熊貓成年後沒有性慾,能自然交配的雄性大熊貓僅有10%,雌性大熊貓也僅有30%能受孕産崽。科研人員基本上都是依靠人工授精使圈養大熊貓媽媽“喜得貴子”。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人工圈養的大熊貓有三分之二以上生活在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如果生長在大陸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溫帶森林中的大熊貓,能在亞熱帶的臺灣成功受孕繁殖,將創下珍稀動物保育史上的新紀錄,”葉傑生説,“這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待。”(記者任沁沁 鄧衛華 滕軍偉)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