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故事:你所不了解的“三個臺灣”

時間:2010-02-26 12:58   來源:新華網

“阿才的店”古意裝潢、擺飾與舊電影海報,超趣味,令人目不轉睛

  頭一個臺灣,是“領袖”的臺灣

  臺北的仁愛路邊有一家小飯館,名字叫“阿才的店”。飯館真小,3張桌子就擠了,墻上卻挂滿臺灣將近60年的遺存:比如“隔墻有耳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標語,又比如“反共必勝複國必成”的訓誡。

  紙面已經昏黃,厚厚一層油光。

  某種程度上説,彼時的臺灣,是“領袖”的臺灣。如大陳島、一江山島的民眾為了“國家”而背井離鄉,金門炮戰炮聲隆隆,“領袖”是這些島嶼唯一的依靠。

  “大陳島撤退”的總指揮正是蔣經國。當他卷著褲腿,在泥水裏深一腳淺一腳走到島民面前時,坊間恐慌的情緒才稍有平靜,蔣“總統”的兒子在身邊,保障就在身邊。於是蔣經國一邊聯絡美軍的艦隊靠岸,一邊用大喇叭喊著讓島民排隊上船。是蔣經國親手降下了大陳島上的最後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  

中正紀念堂

  另一個臺灣,是“風雲鼓蕩”的臺灣

  與美國、日本的“斷交”,逼迫臺灣的知識分子重新審視這個島嶼的出路。“黨外”民主人士紛紛競選“立法委員”,要求議會的改革,“野百合學運”成為激情學生的舞臺,表達他們對社會進步的要求。

  社會鼓蕩下,人心都是風起雲湧的,恰如臺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前懸挂出“我們怎能再容忍皇帝的壓榨”的橫幅時的振臂一呼,或者民進黨主席在“總統府”前請願而遭抬離時享受支援者的圍擁與歡呼。

油條蚵仔

  不過,還有一個臺灣,是小老百姓的臺灣

  領袖“必勝必成”時,小老百姓們是必須“堅定信念”的,政商精英們“民主自由”時,小老百姓們偶爾也會有“主人翁”的衝動,不過在更多的時候,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也樂意為生活而安排自己的節奏。

  “領袖”其實是不在生活的節奏中的,比如一位臺灣網友對蔣經國去世的回憶:“我們在看華視播的《海鷗飛處彩雲飛》,我媽還搶著要看臺視的《還君明珠》,電視上突然出現蔣經國的遺像,寫什麼蔣總統經國先生崩逝之類的,全家都呆了一下,然後我爸説:‘喔?他死了呀!’説得稀鬆平常。”

  有人因為“中日斷航”掩面哭泣,有人因為母子重聚掩面哭泣,但事實上,兩種眼淚,從沒融在一起過。

  歲月流年,有些東西離開了,又有一些新東西加進來。好像臺灣這個島,政黨輪替都兩次了,連“總統”也洗了錢了,不過,政商精英們依然在“以天下為己任”似的吵吵嚷嚷,而小老百姓們也依然在平實地過日子。

  當然,“領袖”的臺灣一去不返了,“風雲鼓蕩”的臺灣可能也已成為歷史了……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