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顧驚心動魄的5次臺海危機

時間:2009-08-28 14:45   來源:中華網
  第一次臺海危機:解放臺灣,功虧一簣(1949年10月-1950年8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49年4月發動渡江戰役以後,在數月內解放了江南廣大地區,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決定退守臺灣。同年8月,人民解放軍攻取福建並進軍湖南、甘肅。9月,綏遠、新疆宣佈脫離國民政府。戰事的節節勝利加速了新中國的誕生。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人民解放軍席捲江浙、閩粵地區並建立新中國後,便籌劃進軍包括臺灣島和福建的沿海島嶼。1949年10月初,人民解放軍在發動西南戰役的同時,又決定發動攻取金門、廈門的軍事行動。10月15日,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首攻鼓浪嶼,但這只是佯攻,防禦廈門島的國民黨軍隊沒有察覺,調預備部隊至鼓浪嶼圍攻人民解放軍的小股登陸部隊。儘管登陸鼓浪嶼的部隊遭受了傷亡,但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在廈門島上擊敗了國民黨軍隊,佔領了廈門島與鼓浪嶼。這場戰役被稱為“解放戰爭一次成功的渡海登陸作戰”。

  10月24日晚,即攻佔廈門島後的第7天,人民解放軍第10兵團第28軍、第29軍中的3個加強團近萬人發起了攻打金門島的戰役,並於25日2時30分奪取了金門古寧頭陣地。但因後續兵力不濟,加上國民黨軍隊快速增援,至26日下午7時,登陸的人民解放軍大部分犧牲,少部分被俘,損失約9000人。

  古寧頭戰役的失利,並沒有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沿海島嶼的決心。1949年12月31日,中國共産黨發表了《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提出1950年的戰鬥任務:“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為了削弱蔣軍的整體力量,中國共産黨發動了對舟山群島、海南島、萬山群島的軍事行動,並解放了海南島、舟山群島的主要島嶼與萬山群島全部島嶼。

  1950年4月,中國共産黨再次提出“解放臺灣為全黨最重要的戰鬥任務”。接著,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前委發佈了《關於攻臺準備工作的批示》,解放臺灣已成為新中國的頭等大事。為了攻打臺灣,人民解放軍先後組建了海軍、空軍部隊,並在福建前線集結了一支15萬人的精銳部隊。人民解放軍除了進行密集兩棲進攻訓練外,在福州、廈門、汕頭及其他港口準備了大量的登陸艦和其他類型的船隻,還準備了數百架飛機和約30個空軍基地。6月,毛澤東指定由粟裕負責組織臺灣戰役。7月,人民解放軍對臺灣進行了偵察,決定8月開展攻臺作戰。此時,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為,解放軍將在颱風季節到來之前發起軍事進攻。一時臺海戰雲密布,臺灣島內更是充滿緊張氣氛。

  然而,就在臺海戰事一觸即發、臺灣島處於朝不保夕的時刻,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使大陸解放臺灣的計劃不得不擱置起來。大陸將主要力量投入“抗美援朝”戰爭,國民黨得到喘氣與休整的機會。

  第二次臺海危機:海上大戰,確定領海(1954年-1955年)

  1953年初,中國人民志願軍經過3年浴血奮戰,終於迫使美國人同意和談。同年7月,朝鮮停戰協議簽字,朝鮮戰爭正式結束,志願軍撤回國內。但朝鮮戰爭剛結束,美國便與臺灣籌劃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杜勒斯在會見蔣介石時明確指出,美國把海峽危機看成國際戰爭而非內戰。美國的行徑再次激化了中國人民反美和對臺灣使用武力的情緒。1954年7月,休整1年後的人民解放軍再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同年9月,人民解放軍兩次炮擊金門,抗議美國插手臺海事務,表示不承認美國的軍事干涉和對臺灣的佔領。

  為了建立進軍臺灣的前沿基地,削弱國民黨軍隊的實力,人民解放軍對其佔據的浙江沿海島嶼(主要是大陳群島)發起軍事進攻。大陳群島由大陳、下大陳、一江山等島嶼組成,其中的大陳島是國民黨軍隊在浙江沿海島嶼的指揮中心,而一江山島位於大陳島西北10千米處,是大陳島的週邊重要據點。當時,據守大陳群島的國民黨軍隊約有2.3萬人,由劉廉一中將統一指揮。早在1950年6月,大陸與臺灣就在大陳島附近海域發生過激戰。1953年7月以後,大陸海、空軍部隊因朝鮮戰爭結束而南移,兩軍對抗加強。為了鼓舞士氣,蔣介石乘“峨嵋”艦親自到大陳島視察、督戰。

  1954年,大陸與臺灣的海戰升級。5月16日,國民黨軍隊1艘驅逐艦受重傷。次日,雙方再度發生激戰,彼此均有損失。5月28日,兩軍在大陳島以北頭門島交戰。7月6日的海戰,國民黨軍隊“106”軍艦受重傷。11月14日,國民黨軍隊王牌“太平號”軍艦被擊沉,人民解放軍還攻佔了大陳島周圍的鯁門、頭門、田岙等島嶼。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時,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以1個步兵師、137艘各型艦艇、22個航空兵大隊,對大陳群島中的一江山島發起進攻。當天下午2時,在海、空軍的聯合掩護下,人民解放軍的陸軍部隊開始向一江山島強行登陸,下午5時30分佔領全島,斃敵519人,俘虜567人。此次戰役是人民解放軍三軍部隊首次對近海島嶼的國民黨軍隊發動的聯合作戰。一江山島的失守,使國民黨軍隊在大陳島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臺灣方面被迫決定從大陳島撤軍。1955年2月1日,蔣經國抵達大陳島,部署撤退事宜。“金剛計劃”共撤出2.5萬軍隊和1.5萬居民。2月13日,人民解放軍全部控制大陳群島。

  人民解放軍的勢如破竹使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深感不安。1月24日,他向美國國會提交了題為《臺灣海峽正在發展的局勢》的特別咨文。國會經過3天辯論,通過了“授權總統在臺灣海峽使用武裝部隊的緊急決議”,即“福摩薩決議案”。與此同時,美國第七艦隊的主力也向臺灣海峽和浙東海面集結。

  人民解放軍攻佔大陳島後,並沒有乘勢進軍臺灣本島及其附近的澎湖島,而是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調整對臺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海峽兩岸的武力對抗有所緩和,第二次臺海危機結束。

  在第二次海峽危機中,美國派軍艦為臺灣軍隊護航,當時人民解放軍萬炮齊轟金門,美艦置臺灣運兵船不顧,掉轉船頭逃往公海,激化了美蔣之間的矛盾。美國在所謂“護航”中的表現,證實了其履行和臺灣的共同防禦條約是非常有限的,當時美國國內反對保衛金門的呼聲越來越高,國會甚至提出要否決《福摩薩決議案》中授予總統處理臺灣外島的機動權力。美國公開表示出真實態度,就是要國民黨軍撤離金門、馬祖,以臺灣海峽作為隔絕大陸和臺灣的分裂界線。這一點,海峽兩岸都堅決反對,正是由於這種默契,臺灣軍隊沒從金門撤軍,美國的分裂企圖沒有得逞。

  在這次炮擊金門中,中國維護主權領土完整還取得了另外一個可喜的成果,就是提出了中國領海線的概念。舊中國政府腐敗無能,中國1萬千米海岸線、領海線始終沒有得到確認。外國漁船可以任意跑到中國海岸邊捕撈,無法禁止。領海線定多寬,毛澤東專門在北戴河召集專家開會,反覆研究這個問題,最後定為12海裏。12海裏領海權既保護了中國的主權和沿海許多漁場,同時也符合國際慣例,易為國際社會所接受。1958年9月4日,中國發表了領海線的聲明,美國等西方國家表示不予承認,只承認3海裏領海權,但是炮擊金門證明中國有能力保衛自己的領海線。美國雖然口頭上不承認,但實際上艦船也不敢越過12海裏領海線。

  1955年4月亞非“萬隆”會議以後,面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海峽兩岸的情況,中國政府對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考慮。大陸已經發生了重大歷史變化,人民能夠逐步地安居樂業,社會得到很大進步,而臺灣在國民黨執政以後,經濟也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在兩岸人民都能夠共同爭取和平發展的前提下,完全應該、也完全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1955年,中國共産黨就提出和平解決的概念,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政策。1956年又提出了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建議。在美國的支援下,臺灣當局不響應中國共産黨和平統一祖國的呼籲。大陸不斷做出和平友好的姿態,並且通過各種渠道傳達給臺灣。但是臺灣當局對中國共産黨這方面的誠意不但沒有反應,而且還派了一些武裝人員在沿海搞突襲、騷擾,甚至派飛機轟炸。臺灣當局的倒行逆施是有國際背景的,仍然是美國支援的結果。

  第三次臺海危機:“八二三”炮戰,中將身亡(1958年8月23日)

  人民解放軍攻佔大陳群島後,海峽兩岸儘管暫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但雙方的零星交火不斷,其中主要集中在金門、馬祖周圍水域及西面的對岸地區。

  1957年,中東地區出現了新的變局:黎巴嫩夏蒙政府被推翻,伊拉克爆發了推翻王朝的革命。美國為了撲滅中東的反美火焰,于1958年7月出兵黎巴嫩。這一舉動遭到全世界的一致聲討。為了轉移世界輿論對中東地區的關注,美國加強了對中國的威脅,從本國和地中海調派了大批軍艦、飛機,加強了在臺灣地區活動的第七艦隊。當時的美國海軍參謀長伯克甚至揚言,美國海軍隨時準備象在黎巴嫩那樣在中國大陸登陸。杜勒斯也威脅説,要擴大在臺灣海峽地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略範圍。這期間,臺灣方面不斷轟炸福建,騷擾江浙,“反攻大陸”的宣傳調門也很高。為了挫敗美帝國主義“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的陰謀,支援盟友黎巴嫩武裝起義,並進一步“肅清”在東南沿海島嶼的國民黨軍隊,人民解放軍海、空軍部隊于當年6月向福建地區轉移、集結,並於8月初基本到位。8月上旬,人民解放軍的陸軍(岸炮部隊及炮兵3個師,1個坦克團)全部進入陣地。8月17日,中國共産黨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最後決定炮擊金門。8月22日,人民解放軍的戰機飛臨馬祖上空,與國民黨戰機發生激戰,預示一場大的軍事衝突即將展開。這樣,在1958年夏秋之交,緩和了3年的臺灣海峽又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激烈戰鬥,這就是著名的“8.23”炮戰。和第二次海峽危機中解放一江山島不同的是,“8.23”炮擊金門是“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就是大陸只是炮擊封鎖金門,卻並沒有登島佔領金門,形成世界戰爭史上的奇特作戰。這種情況同樣是維護中國主權統一的需要。炮擊金門以後,美國和臺灣在金門駐軍是撤還是守的問題上矛盾公開化了。

  8月23日中午12時,從角尾的廈門、大嶝、小嶝到泉州灣的圍頭,長達30千米的戰線上,人民解放軍萬炮齊射金門群島,2小時落彈5.75萬發,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3名將官中炮不治,2名美國顧問也被打死。人民解放軍開炮後,國民黨軍隊也發炮還擊,雙方展開火炮對射,3天之內,人民解放軍的10萬發炮彈落到了金門群島。

  8月25日,國、共兩軍在炮射對方的同時,還在東椗島上空與水域展開了空、海作戰,雙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8月26日,人民解放軍在重炮轟擊大擔島的同時,準備登陸佔領大擔島,將金門群島分割成兩部分。但正當人民解放軍出發準備登陸時,忽遇南來強颱風襲擊,登陸計劃受阻。

  金門炮戰爆發後,美臺組成海軍聯合編隊,對被炮火包圍的金門群島展開海上補給,人民解放軍炮擊的重點轉向運補的國民黨軍船。9月2日,兩軍在料羅灣發生激烈海戰(亦稱“九二海戰”),國民黨軍隊有3艘軍艦被擊沉,解放軍則損失數艘魚雷快艇。

  料羅灣海戰後,從中東調來的美軍第六艦隊及從美國運來的航空部隊、海軍陸戰隊抵達臺灣。此時,美軍在臺灣海峽有航空母艦7艘、重型巡洋艦3艘、驅逐艦40艘。美國第46巡邏艦航空隊、第一海軍陸戰隊和其他好幾批飛機也調來臺灣,美國第一批陸戰隊3800人在臺灣南部登陸。為避免中美發生直接衝突,中國共産黨于10月6日上午發佈文告,宣佈暫停炮擊金門,第三次臺海危機宣告結束。此後,人民解放軍對金門進行單日炮擊,並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

  “八二三”炮戰,大陸共擊沉擊傷蔣軍各型艦艇23艘,擊落擊傷蔣機34架,斃傷蔣軍中將以下官兵7000余人;人民解放軍官兵傷亡460余人,被擊落擊傷飛機20多架,毀壞火炮32門。

  “八二三”炮戰後,人民解放軍主要力量投入到加強沿海島嶼的防禦。臺灣方面則利用美軍援助,襲擾大陸沿海島嶼與沿海城鄉,並替美國偵察大陸內陸情報,臺海兩岸多次爆發海戰與空戰。1950年至1965年,雙方發生大小海、空戰百餘次,其中以1965年8月的“八六海戰”和11月的“烏丘海戰”規模最大。

  1962年夏天,蔣介石企圖反攻大陸,下令部隊登船待命。大陸方面充分估計形勢,在軍事上積極部署,從全國各地向福建緊急集結部隊,臺灣海峽局勢又一度緊張。臺灣當局知難而退,調整政策,開始把精力投入防禦和島內建設。

  第四次臺海危機:文攻武備,導彈試射(1995年6月-1996年3月)

  自60年代中期以來,兩岸在軍事關係上基本處於和平狀態。特別是大陸從70年代末開始致力於和平統一台灣,兩岸就沒有發生過軍事摩擦。然而到了1994年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談話發表後,大陸對李登輝逐漸失去信任。特別是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起了大陸對臺灣的“文攻武嚇”。因為在中國大陸看來,李登輝的訪美之行是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發起最大挑釁。如果對此保持沉默,必將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李登輝分裂的言行將會更為激進,美國可能公開支援李登輝搞臺獨,其他國家也有可能效倣美國支援臺獨。為了嚇阻李登輝的分裂言行、阻止李登輝連任“總統”,也為了警示美國,中國大陸採取了強硬的回應措施。

  1995年7月18日,新華社公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於7月21-28日在東海公海海域進行地對地導彈發射演習訓練。22日淩晨4時左右,2枚導彈從大陸的導彈基地發射,擊中預定目標。22日和25日夜間,二炮部隊再次分別發射2枚地對地導彈。

  8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公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於8月15-25日在東海海域及其上空進行導彈火炮實彈演習。隨後,東海艦隊再次進行海空聯合作戰和海上封鎖演習,展開艦對艦、空對空導彈發射,共發射20多枚戰術導彈。

  11月下旬,南京戰區陸海空部隊在閩南沿海地區舉行了三軍聯合作戰演習。

  在舉行軍事演習的同時,大陸還展開了“文攻”。1995年6月,《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評論員先後發表了四評“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的演講”和四評“李登輝的‘臺獨’言行”共8篇文章。大陸的報刊、電視臺、廣播電臺等主要輿論機構也就李登輝的行為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指出,大陸發動“文攻”的目的在於揭露李登輝的“臺獨”真面目,批判李登輝“挾洋自重、分裂祖國的行徑”。

  除了展開“文攻武嚇”外,大陸還在外交、兩岸交流方面採取了相應措施,兩岸關係更趨緊張。在反對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和對美交往方面,1995年5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向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提出“對於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來説,沒有什麼比國家主權和祖國統一更為重要,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準備面對任何挑戰!”隨後,中國政府中止或暫停了一系列重要的團組訪美,召中國駐美大使回國述職。在此後的中美外長、副外長會談中及中國領導人會見美國客人時,都反覆強調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嚴正要求美國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關於臺灣問題的各項原則,執行“一個中國”政策。10月,江澤民出席聯合國成立50週年慶祝活動期間,于24日與美國總統克林頓正式會談。江澤民強調:“影響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是臺灣問題,構成中美關係基礎的三個聯合公報的核心問題也是臺灣問題。我們不希望再發生使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受到干擾的事件。”在兩岸交流方面,大陸海協會宣佈暫停原定於7月進行的“汪辜會談”,兩岸其他層次的事務性商談也一律停止。

  李登輝訪美引發的臺海危機,一直延續到1996年3月底。因為1996年3月臺灣舉行首屆 “總統” 民選,“臺獨分子”的李登輝也參加這次大選。為了阻止李登輝當選,也防止李登輝當選後有過激行為,打擊“臺獨”氣焰,大陸于1996年3月又進行了針對李登輝的軍事演習。3月8日夜,在大陸沿海某二炮部隊基地,隱蔽在各集結地的導彈發射部隊迅速完成發射準備部署。隨著一聲令下,4枚導彈點火升空,並迅速越過臺灣海峽,飛向鎖定目標。4枚中的3枚射向高雄外海,並在距離高雄港西南30至150海裏的水域落水爆炸,濺起了十余尺高的水柱;另一枚射到基隆外海29海裏處。

  3月12-20日,解放軍在東海與南海展開第二次海、空實彈軍事演習。在福建南端的海灣上空,由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電子干擾機、偵察機等組成的強大突擊機團展開空中打擊演練;在南海海域,機群往返穿梭,海空導彈頻頻發射;聯合反潛、艦載直升機編隊與水面艦艇同進出擊,魚雷、火箭、導彈齊發。

  3月18-25日,解放軍展開海、陸、空聯合作戰的第三次軍事演習。由導彈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登陸艦艇和民用船隻組成的登陸編隊,在空軍、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艦炮、導彈火力的支援下,水陸兩棲坦克突擊群展開搶灘登陸;由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等組成的登陸艇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編隊大舉登陸;大批空降兵和陸軍特種兵則在縱深陣地傘降著陸。同時,主攻部隊在空軍、陸軍航空兵和地面炮兵火力掩護下,向假想敵發起猛攻,由直升機、坦克和步兵組成的合成突擊部隊快速移動,圍殲縱深核心陣地之假想敵,並很快奪取陣地,完成登陸作戰任務。

  大陸的導彈演習,尤其是對臺灣島周圍近距離水域發射導彈,使兩岸關係驟然緊張起來,儼然臺海將立即爆發軍事衝突。在解放軍舉行導彈演習期間,美國派遣2艘航母駛往臺灣島東部海域。隨著解放軍在3月底結束軍事演習,臺海第四次危機結束。

  第五次臺海危機:反擊“兩國論”,三軍備戰(1999年7月-9月)

  1997年以後,兩岸緊張局面有所鬆馳,兩岸兩會也開始了接觸,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于1998年10月訪問大陸,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也準備于1999年秋天訪問臺灣。然而,將於2000年5月卸任“總統”的李登輝,突然于1999年7月9日在接受德國廣播採訪時提出“兩國論”。李登輝的“兩國論”再次激怒了大陸,使大陸做出強烈反應。

  7月11日,中國臺辦發言人發表談話指出,“我們嚴正警告臺灣分裂勢力,立即懸崖勒馬,放棄玩火行動,停止一切分裂活動”。7月18日,江澤民向美國總統克林頓通電話表示,“兩國論”是李登輝在分裂祖國的道路走出的十分危險的一步;並説“如果出現搞‘臺灣獨立’和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的情況,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管”。

  大陸軍方反應更為強烈。7月15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面對李登輝分裂祖國的罪惡圖謀,全軍指戰員無比憤慨。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和平統一,但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我們堅決擁護這一嚴正立場,正密切注視著海峽對岸的動向和事態發展。”7月31日,解放軍舉行建軍72週年招待會,中國共産黨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在慶祝會上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嚴陣以待,時刻準備捍衛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粉碎任何分裂祖國的圖謀”。8月下旬,中國空軍首次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地對空導彈實彈打靶試驗;海軍則在臺灣島以北海域舉行反潛演習,由海底發射導彈攻擊海上目標,意在加強潛艇攻擊能力,提升雷達的掃描範圍及精確度。9月初,人民解放軍在北京軍區、濟南軍區、瀋陽軍區的特種部隊和兩棲偵察隊,在山東中部山區首度集結演練。同月上旬,人民解放軍南京、廣州軍區陸海空三軍、第二炮兵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在浙東、粵南沿海舉行了大規模的諸兵種聯合渡海登陸實兵演習。

  另外,大陸各媒體連續發表評論員文章,抨擊李登輝的分裂行為。“兩國論”出臺後大陸各界的強烈反應,尤其是軍方的積極動作,儼若1995-1996年的第四次臺海衝突,臺海即將爆發大規模危機。但就在臺海局勢緊張程度不斷升級的時候,臺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出於人道主義考慮,也為了避免國際社會的不理解與誤會,大陸在地震發生後停止了各項軍事演習,臺海局勢得到緩解。

  回顧五次臺海危機可以清楚地看到,阻礙統一、釀成危機的始作俑者正是外國勢力支援下的臺灣當局,但海峽局勢的主動權始終完全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從第四次臺海危機開始,由於“臺獨分子”作梗,“一個中國”的前提受到挑戰,但臺灣當局的圖謀每每受到祖國大陸的挫敗。海峽的和平穩定乃至最終統一,是每個炎黃子孫的最大心願。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