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建言港臺:速推物流、人流、資金流自由流通

時間:2010-08-31 13: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港臺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與臺灣“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30日下午在臺北舉辦臺港經貿論壇。雙方經濟界人士在研討中取得交集:港臺應加速推動物流、人流、資金流的自由流通,發揮互補優勢,共同提升彼此競爭力。

  論壇中,“協進會”商貿合作委員會主席李大壯説,港臺長期維持密切的經貿關係。香港是臺灣的一扇國際窗口,截至2009年6月,有19家臺灣公司在香港設區域總部,138家設有區域辦事處,另有154家設立本地辦事處;臺灣在電子、機械、半導體等産業表現卓越,具良好的製造技術、研發及行銷管理能力,部分企業更創出了國際知名品牌。

  李大壯表示,兩岸三地人力、貨物、資金的自由流動已打開順暢通道。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生效後,港臺若能更充分發揮互補優勢,共同拓展大陸及國際市場,前程無可限量。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係教授陳添枝認為,香港和臺灣在醫療、環保、文創等方面皆可展開闔作。他建議,雙方設置産業及技術合作的常設平臺,結合産官學力量,定期舉行會議,推動有助雙方合作的機制及措施;檢視雙方在服務業貿易領域仍存在的貿易障礙,設法加以排除;結合雙方的大學及研究機構,針對服務業的相關技術及創新,建立合作研發的機制,促進服務業價值的提升。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説,臺灣經濟受惠于ECFA,預計會有很大的增長,港臺間經貿也可間接受益。

  劉遵義舉例指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臺灣研發能力強、人才聚集,因而兩地在發展風險投資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間。教育方面,臺灣的大學入學率達近100%,生源不足;香港的大學入學率還只有18%,許多中學畢業生需要進一步深造機會,且他們的家庭支付能力較強;臺灣如到香港招收學生,對兩地都有利。

  劉遵義希望,港臺兩地加快促進商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互相簡化簽證手續、避免雙重課稅,達到物流、人流、資金流的自由流通。

  在當天中午的港臺商貿交流午宴上,“協進會”榮譽主席、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指出,全球一體化之下,單一經濟體已不能單靠自身優勢和努力來維持發展;港臺要互相借助彼此的優勢,在合作互動中製造更多商機。

  曾俊華表示,港臺間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將有助兩地全面的互惠發展,提升兩地的競爭力。(記者 劉舒淩 路梅)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