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兩岸電影交流空間 李行甘當兩岸“傳聲筒”

時間:2010-06-18 14: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雖然我已年過八旬,可依然樂於為兩岸電影的交流與合作奔走,就好好當一個傳聲筒。”搖著小扇的臺灣導演李行快人快語,真情的表白感動著兩岸觀眾。

  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太倉市政府、中國電影基金會和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兩岸電影展——臺灣電影展”17日在太倉站舉行了開幕式。今年80歲高齡的李行在致辭中期待兩岸電影交流不斷走向深入合作。

  “《非誠勿擾》在內地票房過億,拿到臺灣放映卻票房慘澹,都説兩岸文化同根,但存在這樣的反差,原因到底在哪?”

  在致辭時,李行停下手中驅熱的小扇,緊蹙眉頭,發出這般疑問。

  “我想關鍵在於兩岸電影缺乏充分的實質性交流。”李行作出了這樣的判斷。

  作為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的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李行坦言,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臺灣電影和大陸電影本身有著千絲萬縷的相通之處,兩岸觀眾之所以對彼此的電影有陌生感就是因為缺乏交流。

  不過他也欣慰地表示,去年舉辦的“第一屆兩岸電影展——大陸電影展”在臺灣深受影迷們的喜愛,甚至還一度出現了因觀眾人多難以入場觀影的情況。前些天,“第二屆兩岸電影展——大陸電影展”在臺灣舉行,依舊延續了第一屆電影展的盛況。

  李行導演投身電影事業已有近60個年頭。他1952年從影當演員,參演過《永不分離》、《馬車夫之戀》等片。 1957年任導演,此後相繼執導50多部影片。 1963年與人合作導演的《蚵女》獲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後獨立導演的《養鴨人家》獲1964年第三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這兩部作品同時開啟了臺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路線風潮,李行也因此迎來導演生涯中的一個黃金時代。

  1967年李行導演的《路口》獲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1971年導演的《秋決》獲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後又導演《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分別獲第十五屆、第十六屆、第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成為著名的金馬獎“獲獎專業戶”。

  “電影是文化交流的有力媒介。在第一屆兩岸電影展舉行之後,觀眾們兩岸電影對十分熱情的回應與期待,基於此,我們帶來了第二屆兩岸電影展。”李行希望,通過此類電影展加強兩岸的電影交流,為兩岸電影發展注入新活力。

  寧靜的江南小城——太倉給李行此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太倉和臺灣現在的交流合作密切,太倉港已經開闢兩條臺灣集裝箱航線,兩地合作正呈現出規模擴大、層次提升的良好態勢。李行期待下一屆的兩岸電影展能再來太倉,更希望影展能走進臺商在大陸的工廠,讓電影去感化年輕人。

  李行表示,其實兩岸電影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中國的電影做得更好。而像兩岸電影展這樣的活動,將有助於凝聚兩岸電影人的力量,製作出更多優秀的影片。

  據介紹,目前,“兩岸電影展”已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光榮使者,也為兩岸電影合作開啟新模式。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