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藏史料揭國寶遷臺 汪精衛送天皇物品在列

時間:2009-11-09 09: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8日電 走進臺北故宮,“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這些稀世珍寶,吸引眾多海內外觀光客。位於臺北的國民黨黨史館意外館藏一本罕見史料,記載了當年北京故宮國寶如何在戰火之下,分三批運到臺灣過程。

  據“中央社”報道,這一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存臺文物品名及件數清冊》于1949年11月編印,靜靜躺在國民黨黨史館龐大的館藏資料中,適逢國民黨遷臺60年,意外喚醒人們的注意。

  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坦言,黨史館有這麼一本清冊令他十分意外,卻也萬分驚喜。學歷史的他看到這本刻畫歷史重要一刻的點滴,讓他如獲至寶般的欣喜。

  國民黨遷臺60年,戰亂烽火下的撤遷,除了軍民的撤離外,文物的遷移堪稱一大工程。邵銘煌説,根據這份史料記載,1948年11月20日,因為戰爭關係,房屋可能被徵軍用,為安全考慮,要求將所有文物迅速裝箱,並就其中精品重器,儘量提選。

  在情勢緊張之際,“當時戰事迫近南京,為避免重要文獻毀於炮火,決定選擇一部份珍貴文物遷臺保存”。不料,這一遷,北京故宮國寶在臺灣落腳,至今已是一甲子。

  戰亂烽火中,1948、1949年間,北京故宮先後分三批以軍艦、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抵臺,雖然只是當年文物從北京南遷13491箱的22%,但這些文物堪稱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邵銘煌表示,據這份史料記載,第一批文物是1948年12月21日由南京下關碼頭,裝入中鼎號運輸艦,22日離開南京,26日運抵基隆。27日清晨開始卸載,由船上直接搬上火車,當日傍晚車離基隆,午夜抵達楊梅。28日清晨文物搬入楊梅倉庫暫存。

  這次運臺文物,除“中央博物院”外,還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北平圖書館、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等5個機關的文物,同船運臺。

  第二批文物移臺,包括銅器、琺瑯等寶物共計486箱、7049件。1949年1月9日晨運抵基隆,當日下午靠岸。因為碼頭擁擠,火車車廂不敷分配,延至12日才載上車,14日才陸續運抵臺中。

  第三批文物則在1949年1月9日間開始準備提出裝運,包括瓷器、鍍金銅器等,共154箱、1275件。

  運輸第三批文物的是崑崙運輸艦,于當年1月28日抵達南京,29日開始裝船,輾轉在2月22日才抵基隆,26日全部裝完,分批運抵臺中。這次辦理聯合運臺文物,有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等。

  史料中意外發現一段小插曲。在第三批文物當中,竟然發現當年汪精衛呈給日本天皇的翡翠屏風、白玉壺等4件物品。

  對於這些物品為何也在遷臺寶物當中,邵銘煌分析,要不就是被退回,不然就是汪精衛寶物還沒有送出去前,就已經去世。

  北京故宮這些文物在到臺之初,一部分曾暫存在楊梅的鐵路局倉庫,之後在臺中糖廠倉庫寄居了一年。為顧及文物安全,臺當局在霧峰北溝另建山邊庫房及防空洞,1950年寶物悉數遷藏霧峰。

  直到1965年,臺北外雙溪興建“故宮博物院”落成,飄泊多年的國寶終於有了落葉歸根的處所。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