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徵婚啟事》到《非誠勿擾》兩岸十年婚姻觀變遷

時間:2009-10-09 08:46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0月8日消息 20年前臺灣作家陳玉慧于當地3大報刊載徵婚訊息,先後有108位男士應徵,最後她出版《徵婚啟事》一書,寫下與其中42名應徵男士的對話紀錄。該書在1998年被改編成電影,並由劉若英主演。而2008年的大陸賀歲片《非誠勿擾》靈感也來自於該片。兩部電影皆創下票房佳績,臺媒亦從電影窺見兩岸10年之間對婚姻的價值觀及社會變遷。

  臺灣《旺報》報道指出,在20年前,女人主動登報徵婚少之又少,經歷一次徵婚經驗的陳玉慧認為,徵婚在臺灣一向被視為主流之外的擇偶方式,所以,徵婚其實非常尷尬,來徵婚的也多半是邊緣性的人物,臺灣社會對於徵婚的人也都帶著歧視的眼光。

  從電影看來,在臺灣拍攝的《徵婚啟事》較貼近原著,徵婚主文為“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前來徵婚者,學歷從初中畢業到博士,從學者到黑道人物等,應徵的心態也不全是為了結婚,還包括想結交朋友、包養情婦、一心只想尋求性伴侶的對象。

  2008年的《非誠勿擾》則從男性觀點出發,劇中描述了大陸經濟起飛後,女性勇敢追求情感獨立、情慾自主,並要求婚姻上必須“相互尊重”的種種現象,“配合男性”的婚姻狀況不再是現代社會的主流。

  《非誠勿擾》主角葛優在旅外歸來後發佈徵婚啟事,先羅列了自己的各種缺點,徵婚過程中遇見了男同性戀、墓地推銷員、性冷感的女人,以及為肚裏孩子找父親的年輕未婚媽媽和趾高氣揚的股票高手,最後葛優愛上一個與有婦之夫交往的女性。

  兩部電影相隔10年,但同樣在兩岸社會造成熱烈討論。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中,婚姻這項“終身大事”通過應徵方式進行,確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雲鵬)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