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編如下:
我生長在貴州農村,在80年代的時候,我們這些農家孩子在街上看到誰開著老黃牛一般慢吞吞的拖拉機或騎著輛能翻山越嶺的摩托車,就羨慕的不得了,那時的臺灣,想像中就好像是天堂,那時的臺灣人,個個都是比較有錢的那種。也許是臺灣當時的經濟體制是相當開放的。
我的一位遠房公公就是在那個年代與他在大陸的兩個親兒子聯繫上,於是,這兩位叔伯成了家族中的紅人,凡是有親屬在臺灣並且能準確以電報聯絡的,都會收到一筆天文數字的人民幣。果然,我的兩位叔伯連續收到幾筆這樣的錢。
遠房公公終究難捨親情,于一個假期,舍離妻子,帶著一雙兒女,在香港轉機,幾經週折,終於來到故地,與他老家的兒子們重逢。按慣例,他親自給了兒子更大的一筆錢,家族中的每一戶,也都給了禮金。然後叔伯殺豬辦喜事,大家盡情吃喝。遠房公公在臺灣所生的孩子年紀尚幼,與一位年齡比較大的堂哥卻合得來,離別前的晚宴上,這位堂哥哭泣哽咽,他們也難過的不吃不喝。
遠房公公所帶來的一件電子産品,是能當收音機和電視機使用的,我記得堂屋裏圍著許多人,可惜電視信號不好,不能看這小螢幕電視。
許多年後,大約是90年代吧,遠房公公感到身體日漸衰竭,已吃不消,於是再次攜帶兒女來到故鄉,用自己的相機,一邊認真聆聽家鄉人所指點的似曾相識之景、之地,一邊抓拍,也許,他想將這些景物複製在照片上,認真的體會,度過他最後的時光。
這一次,遠房公公的兒子──我的這位小叔叔還鬧了個笑話:貴州這兒的公路是丁字形街道,我的小叔叔在丁字形街道漫遊,居然走錯了方向,越走越遠,許多人出來找他,就是找不著。遠房公公慌了,暗哭:“莫是叫共産黨給抓走了!”我當時聽了覺得好笑。人們又繼續找,終於把迷路的小叔叔找到。
現在,遠房公公已歿,骨灰永遠葬在臺灣,由於工作家庭的拖累,小叔叔和姑姑再沒親來大陸。但他們會定期打電話,詢問老家的情況,也許是想安慰遠房公公的在天之靈吧。
若是遠房公公還活著,現在應該看到他的故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昔日的吊腳樓已大多換成磚樓,一個村子有幾輛麵包車,一鄉有10多輛公交車,摩托車遍地走,電視、電腦、手機在鄉村已經普及。
這應當歸功於改革開放政策,還有我們農村人的吃苦耐勞堅苦創業的精神。我想,我們小時候對於臺灣和臺灣人的嚮往和羨慕,以及昔日夢想得以為現實,也成了一個世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