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文章《臺灣人看大陸 陸青演講像主播 臺青如名嘴》,文章作者目睹兩岸青年學生焦點事件爭議上在語言表達不同,認為大陸學生語言自信、犀利給臺灣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臺灣學生則極像字字珠璣的政論名嘴,炒熱氣氛“見招拆招”。
全文摘編如下:
大陸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自信與犀利,是臺灣學生對大陸交換生的普遍印象。課堂上,老師偏好點名陸生上臺發言,鼓勵其積極地表達意見,因為陸生先禮後兵的發言特色,才會引起臺生的關注與回應,尤其雙方在“爭議性”問題上的各抒己見,臺生的發言就一改過往的喃喃自語。
普遍而言,大陸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較為出色,臺灣學生的溝通能力略勝一籌。前些日子,筆者在臺大校園吃飯時,目睹隔壁桌的陸生與臺生,針對楊淑君在廣州亞運失格一事,起初是一番對事件本身的“討論”,慢慢演變成為言語攻防的“辯論”。
演講宛如演奏交響樂
那位陸生的口才便給、鏗鏘有力,論證式説明和事實舉證辯駁,讓幾位臺生純粹以情緒抒發的聊天,為之變色,但依舊仔細聆聽那位陸生的言談。這倒是讓筆者回憶起,連續參加兩屆“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的經驗,由於這是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所主辦的活動,歷屆演講主題皆以環繞“閱讀”為主題,每位參賽選手前6分鐘的主題演講,與後3分鐘的評審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