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官提“臺灣特色中華文化”

時間:2010-09-08 09:48   來源:環球時報

  臺灣“文建會”主委盛治仁6日在兩岸文化論壇指出,兩岸文化雖來自共同泉源,但臺灣吸收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日本、美國等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1949年後與“遷徙到臺灣的大陸各省文化融合”,讓臺灣發展出“獨特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近60多年內外在的環境差異,更使兩岸文化猶如“花開並蒂”。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盛治仁還再次建議蔡武從巷弄甚至農村體會“臺灣的文化底蘊”,不要只參訪文化機構;蔡武會後受訪透露,日前他拜會臺中市長胡志強時,特別請胡市長取消晚宴,改到逢甲夜市吃小吃。他並説將來有機會,也想前往臺灣農村看看。

  盛治仁還以“四川看不到”的臺灣四川牛肉麵為例,説明“具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他認為此種文化“在兩岸關係的發展和未來華人文化史,都會産生深遠影響”,就像臺灣四川牛肉麵如今在大陸深受歡迎。

  臺灣媒體認為,盛治仁此番説法,是為了“凸顯以臺灣為主體”、視己為“移民社會”的史觀,迥異於蔡武以“五千年中華文化為尊”的史觀。兩種不同史觀,當然産出不同的中華文化詮釋。文章説,兩岸文化交流固然是未來趨勢,但若要合作雙贏,前提是對彼此差異有共識與認同,光靠民族情感召喚,恐怕難敵現實考驗。

  劉兆玄在6日指出的兩岸合編的中華大辭典,將收集臺灣及大陸不同用語(如大陸稱“雷射”為“鐳射”),將於年底試用、明年正式啟用,正是減少兩岸文化差異的努力之一。盛治仁也指出,大陸越來越多人主張簡繁字並用,例如導演馮小剛就主張應將“親”、“愛”兩字恢復為正體字,否則表達不出此兩字的親愛感。

  《聯合報》最後表示,兩岸文化交流,還有長路要走。辨別彼此差異並接受,兩岸必能更親愛。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