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述評:交流推動兩岸邁向“大時代”

時間:2010-06-21 12:41   來源:台灣網

  如果説,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的成功舉辦,為兩岸民間交流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那麼,正在進行中的第二屆海峽論壇,則是要在兩岸大交流局面已然形成的當下,將這個新時代再向前大力推進,而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仍然是“交流”!這從20日上午舉行的第二屆海峽論壇大會各位嘉賓的發言中,尤其能夠體會到。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大交流的推動下,兩岸一定能夠迎來大合作、大融合、大發展的“大時代”。

  兩岸交流是人心所向。兩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是如此喜人,以致于幾乎每一位嘉賓在致辭時,都不約而同對此進行了回顧。數字在有力地説話:去年兩岸人員相互往來達54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預計2010年大陸赴臺的遊客將突破100萬人,兩岸相互人員往來將超過600萬人次。臺灣高雄市議會議長莊啟旺發言時,以高雄市觀光産業曾遭冰點的切身經歷指出:不要因為少數人的意識形態作祟,妨害了兩岸人民的互訪交流,妨害了高雄的商機。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則指出:一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再次證明一個道理,加強交流是兩岸民眾的人心所向,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所趨,是誰都無法違背和阻擋的歷史潮流。

  兩岸交流有共同語言。論壇大會中,多位嘉賓致辭時都以“同胞們”稱呼大家,臺灣的嘉賓則是入鄉隨俗地以“早上好”來打招呼。這些互釋友善的小細節無不在宣告:兩岸人民間的交流是不應該存在障礙的。正如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所説,她對自己在開幕式時清唱《阿里山的姑娘》得到臺下觀眾的齊聲跟唱“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這是大家共同的語言”。

  兩岸交流不怕“吵吵鬧鬧”。既然需要交流,就是因為有不同的聲音存在。來自臺灣工商建研會的嵇國忠的一句話令筆者印像深刻,他説:兩岸民眾應該多“談談説説”,減少隔閡與誤解;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吵吵鬧鬧沒有關係。這個觀點,與大會中的很多發言如出一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即指出: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一部分臺灣民眾對大陸還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對兩岸關係發展還持有疑慮,這是一時難免的;我們願意積極與他們溝通,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也認為:多元的聲音,正是兩岸向大時代邁進的最重要力量;兩岸通過交流能化解更多誤解,能讓我們共創雙贏,甚至未來共同創下歷史最好的見證,做最好歷史的推動者。

  兩岸交流貴在“常走動”。賈慶林指出,目前,多數臺灣同胞還沒有來過大陸,我們熱誠歡迎他們能夠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兩岸同胞完全應該常走動、多往來。無獨有偶,黃敏惠和莊啟旺在致辭時也都熱情地邀請大陸民眾到臺灣走走、看看。兩岸交流互有誠意可見一斑,兩岸人民急需“走動”,也可見一斑。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新形式。賈慶林指出:新形勢下的兩岸交流理應向更寬領域、更大規模、更深層次邁進。王毅也表示,希望兩岸各界積極創新交流方式,打造更多符合自身特色、體現本地優勢的交流平臺,在兩岸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機制化的交流格局。黃敏惠也認為,兩岸應該繼續在歷史的洪流中站對位置,創造奇跡。

  第二屆海峽論壇大會會場內,主席臺前“聚焦民生,惠澤兩岸”的大字,與觀眾席上“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條幅遙相呼應,甚是醒目。海峽論壇正在逐漸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品牌活動,與會者們的觀點還在源源不斷地涌出,如何讓這些交流的聲音切實發揮作用?如何讓兩岸民間交流常態化?是兩岸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兩岸交流要向前看、向未來看,兩岸交流不是一時一事,重在可長可久,“就像面前的這條海峽,匯聚了兩岸的涓涓細流之後,也必將凝結成今天所看到的充滿著溫暖充滿著澎湃的動人景象。”今天,跨海而來的逾萬名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一起,在昔日的海防前線盡抒情懷,就是交流的結果;未來,兩岸更要像賈慶林主席所説:大家以誠相待,彼此交心,走親訪友做生意,交流合作促發展,日子就會越過越紅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