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謁玄壇爺

時間:2009-01-13 08:42   來源:閩南日報

侯山宮門樓

侯山宮裏的步廊梁架

清代石香爐存于侯山宮

臺灣的敦和宮

  核心提示:侯山宮位於平和縣小溪鎮琯溪蜜柚發源地西林村,明正德三年(1508年)供奉玄壇元帥趙公明(又稱財神爺、玄壇爺、銀主公爺)。據傳明正統元年(1436年),侯山李氏先賢李嶠在故里西山紅厝崙建壇奉祀玄壇元帥金身,取名敦和宮。明正德三年,敦和宮遷建現址,易名侯山宮。西山李氏宗親把玄壇元帥奉為地方保護神,四時朝拜,數百年來香火不斷。隨著歷代“西山李”先民漂洋過海到臺灣及東南亞創業謀生,侯山宮香火也廣播臺灣等地。如今在臺灣的南投、臺中、彰化、桃園、澎湖等地,均建有與侯山宮有神源關係的許多宮廟。從1988年開始,臺灣信士每年均有組團返回侯山宮謁祖進香,許多臺灣信士及李氏宗親為祖地捐獻善款援建學校、道路及廟宇等公益事業。閩臺同胞人同祖、神同源,侯山宮對兩岸交流起到橋梁紐帶的重要作用。侯山宮又是一座文物寶庫,現存有年代久遠的文物,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歷史積澱

  侯山宮坐落在平和縣西林村的花山溪流域的河谷盆地中。侯山宮于明正德三年,由紅厝崙敦和宮遷建現址,後改名為“侯山宮”,是我省的“重點道觀宮廟”,主祀玄壇元帥趙公明,民國初年增祀關聖帝君,左側供奉慈航真人(觀音菩薩)。侯山宮坐西北朝東南,主體建築為前門樓、天井、後正殿,建築面積為220平方米,保存明清閩南傳統的建築風格。據傳明正統元年(1436年),侯山李氏先賢李嶠上京赴考,夜宿貢院。有一天夜裏,李氏夢見一位天君,黑面朱唇,五龍須鬢,威風凜凜,大聲叫喚:“我救汝,汝救我!”李嶠夢中驚醒,看見滿屋熊熊大火,原來貢院失火。他叫醒學友,慌忙擇路逃命,可樓梯被大火封死。火光中,李嶠看見神壇上有一尊玄壇元帥的金神(玉身),正是夢中所見的天君,李嶠想起天君所言,急忙將玄壇元帥金身擁入懷中,縱身跳下樓去,卻安然無恙。考場被燒,考試暫停。為感謝救命之恩,李嶠恭請玄壇元帥金身回故里,擇地建廟供祀,敬為當地的保護神。李嶠是“西山李”第一個舉人,飽學經綸,威信極高,在他的倡議下,“西山李”的鄉親們在紅厝崙(原名西山嶺)建造一座宮廟,取名“敦和宮”。到明正德三年,敦和宮遷址西山城邊,更名為“侯山宮”,玄壇元帥備受四方信眾朝拜,香火歷久不衰。

  侯山宮的信仰活動通過幾百年曆代的補充、延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如建醮、迎神、迎龍藝、結綵樓等,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廟會文化。其中建醮,是一種道教廟宇最常見的禱神的祭禮。屆時,延請道士頌經、做道場,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闔家平安。迎神,是侯山宮的廟會文化中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是最為熱鬧的集體性民俗活動。迎神,即把宮廟中的主神抬出來,輔于各種儀仗及鼓樂,巡遊宮廟所在的社區全境,俗稱“迎尫”,亦稱“出巡”、“巡境”。龍藝是侯山宮最具地方特色,最享有盛譽的民俗文化活動。侯山宮最早迎龍藝的時間,不遲于清朝初年。據平和縣舊縣誌載,是時已有“民間結綵架,選童男靚粧立架上,扮故事,數人肩之以行”。這“彩架”就是現在稱謂的“龍藝”。“龍藝”由“龍頭”、“龍段(藝棚)”、“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和龍尾裝飾及舞蹈動作略同於“舞龍”,龍段由數十塊“藝板”連接而成。每塊藝板稱為“節”,每節長約3米,寬約0.4米,每塊藝板上站立一位男童或女童,各個藝板之間有木製旋軸連接,活動自如,蜿蜒成龍。2007年,侯山宮結紮的118節的龍藝是迄今世界上有記錄的最長龍藝。侯山宮的特色龍藝為平和縣捧回了“福建省民間文化藝術(龍藝)之鄉”的稱號。

  侯山宮歷經滄桑,五百年來雖多次修葺,但墻、埕、柱、梁、屋架、木雕、神龕、雕屏等依然完整地保留古代南方的藝術風格,具有較高的文物考古價值。在廟內明次間隔架鬥拱前懸“握符佑世”金字木匾,為明景泰二年雲南道監御史張寬敬獻。東次間懸挂的“威靈顯赫”是明嘉靖二十四年平和知縣謝明德敬獻。兩道明代匾額,歷史久遠,十分珍貴。廟內的梁架上現存有古代的許多動物雕刻彩繪,獨具一格,栩栩如生。在殿堂上的鏤雕屏風更是罕見,為宮內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侯山宮宮存文物還有許多石器、石碑。明正德九年賊寇四起,民不聊生,“西山李”先賢李世浩、李延淳率族眾築寨圍西山城。萬曆四十二年,為慶祝西山城建城一百週年,李時啟請著名書法家范允臨為西山城門題名“侯山玉璧”石碑一塊,現存于侯山宮。明代一塊“西銘碑記”碑刻,乾隆“李氏重修祖廟序”碑刻及華表石碑和乾隆年間的石香爐,散見於侯山宮。

  香火外傳

  明正德九年,分居新庵社(今平和縣舊樓村)的李氏和巫氏從侯山宮分靈,擇建“紫極宮”供奉玄壇元帥。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因山洪爆發,新庵社被水沖毀,一部分先民遷居別處,另一部分先民渡臺謀生。至清乾隆年間,有巫氏八兄弟從“紫極宮”恭請玄壇元帥的金像香火,搭乘木帆船涉洋過海,戰勝艱險,終於幸運地從臺灣鹿港登陸,抵彰化縣城後建壇奉祀玄壇元帥。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六,當地都要由爐主主持慶祝大典,答謝神恩,從此玄壇元帥的香火在臺灣蔓延開來。清雍正年間,西山李氏第十三代子孫李創和族人計議渡臺往南投草屯開墾,誠心祈禱玄壇元帥顯靈保祐,後一帆風順抵臺,並在草屯安居樂業。乾隆二十年春,李創父子專程回故里侯山宮奉請玄壇元帥金身及香火到南投縣草屯鎮建“敦和宮”,供奉為地方守護神,稱為“敦和宮”是沿用西山故里之宮名。在臺灣,或是“通天宮”,或是“五福宮”,宮名各不相同,但主祀的都是玄壇元帥。如今,臺灣供奉玄壇元帥的宮廟香火鼎盛,信眾遍及全臺及日本,玄壇元帥在當地民眾心中是地方的守護神、財神爺。

  同宗同源

  如今侯山宮是福建省涉臺文物保護單位,它對兩岸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1988年開始,臺灣玉闕朝仁宮和侯山宮進行交流往來,並在玉闕朝仁宮熱心捐資下,侯山宮進行重新修補。1989年,旅臺宗親李世雄組團到侯山宮謁祖進香,並慷慨解囊捐助宮廟、道路、學校等建設,從此臺灣信眾宗親年年組團到侯山宮尋根謁祖。據統計,臺胞為西林村故里捐款超過200萬元。侯山宮為兩岸頻繁往來牽線搭橋,讓兩岸同胞共謁侯山宮,再敘一脈情。

  相關連結:侯山宮供奉的主神玄壇元帥姓趙諱公明,生於商武丁十年三月十五日。據《三教搜神大全》卷三雲:“趙元帥,姓趙諱公明,鐘(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欽奉玉帝旨,召為神霄副帥……元帥升天后,永鎮龍虎名山。闕今三元開壇傳度,其趨善建功謝過之人,及頑冥不化者,皆元帥掌之……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另一説,趙公是忠於商朝的文武官員,為人智勇雙全,平生盡忠報國,周朝武王敬仰趙公忠勇,建立忠臣廟奉祀,御賜“玄壇元帥”;武王后聞玄壇元帥顯靈,信徒能有忠勇精神,節儉好義,家家富有,便再御賜“銀主公主”,又名財神爺。

  林勝潔 文/圖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