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還有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通志 氏族略》:春秋時晉國大夫解張,字張侯,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世仕晉。西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張氏除少數留住原地外,多數隨三國遷都而各自隨遷,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張氏有許多衍派和堂號。“清河郡望”或“清河堂”,源於張揮封地青陽,後改為清河,唐置清河縣來。“百忍堂”源於唐張公藝九代同居,唐高宗親到其家了解和睦相處秘訣,張公藝連寫100個“忍”字,傳為美談。以忍處世,以忍養生。
張揮95代孫,即張良16代孫張,仕晉封壯武公,其裔孫由吳郡經浙江紹興鑒湖入閩居晉江張林,為福建泉州張氏始祖。其後裔張延魯,據明成化十年《金門青嶼張氏族譜》載:“盈公生昭公,昭公子二:長延齋,居五店市湖中;次延魯,居泉州大寺後,子鏡齋。鏡齋生九子(仁、義、禮、智、信、恭、敬、遜、讓),分支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同安、漳浦、雲宵,子孫眾盛,文武科第”,發展為泉州各縣望族,人丁科甲昌盛。晉江張林祖祠內有“兄弟進士”、“父子進士”、“三代進士”等20多方匾額,被稱為儒林祖祠,遂有儒林派之稱。
張良22代孫張陵,字文古,遷光州固始,子張龍、張虎,于唐總章二年(669年)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張虎,字伯紀,官指揮使,居漳州開基。裔孫張開甫,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進士,官參議大夫,宋亡隱居西林(今雲霄縣火田鄉),為西林始祖,今傳至20多代,後裔多移居臺灣,留村有4500多人。光甫五世孫得仁入贅廖家,開創兩岸張廖清武堂一派。
張揮117代孫張端,字臣楷,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入閩,居寧化石壁菖藤村,為寧化張姓始祖。端子孟祥、仲祥。仲祥子邦欽,邦欽子悅國、賓國、仕國。賓國子揚德。揚德子化龍居寧化石碧村,化鳳遷福州,化孫官中憲大夫,遷居上杭縣官店前上吉街,為上杭張氏始祖,其墓仍在西黃村。化孫有子18、孫108,子孫東渡臺灣很多,尊張化孫為閩粵臺張姓“大始祖”。
兩岸情濃
全國張姓人口一億多,臺灣約150萬人,佔臺灣姓氏人口第四位。臺灣諺語“無張不成鄉”。現略舉各地族譜、祠堂記載:高雄張丁鑄,祖籍晉江盤敬鄉,兩地共用昭穆:“孟彥啟西元,永建乃佳美,市二充孫子,繼□依克世。”臺中張基盤祖籍南安前盤鄉,兩岸同用昭穆:“永成家煌煙,茂柄圻錫澤,松耀基銀漢,桂煥境銅江。”花蓮縣張瑞川祖籍安溪積德鄉,兩岸共用昭穆:“天命啟光,延永建乃,佳孫于維,牟昌克世。”
張氏家廟與客家臺胞寧化石壁,位於武夷山東麓,為閩贛交通要道,古代中原南遷移民在此生息繁衍,形成客家播遷各地。石壁被譽為“客家祖地”。石壁鎮石碧村張氏家廟上、下二祠裝修和族譜重修,均得到由此遷居臺灣族親的支援。1990年上祠十修族譜,陳塘灣張榮保居臺後裔啟明、啟中兄弟,連塘張勝勇居臺後裔耀發等捐資出版,家廟內“棠棣並茂”等匾額,表彰和祝賀臺灣族親捐資修繕家廟及居臺後裔遼邊等兄弟高壽。1993年下祠第14次重修族譜,也得到旅臺族親國志、國樂等捐資支援。兩岸族親情濃濃。
兩岸德遠堂福建南靖縣和臺灣臺南縣,各有德遠堂。張化孫9代孫張小郎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攜妻華氏、子光昭,開基南靖塔下村,建祖祠德遠堂。明末起子孫僑居泰國、越南、印尼等國漸多。9代孫張文羨,隨鄭成功軍隊定居臺灣。清康、乾等朝先後20多人去臺。同治九年(1870年),張石敢在臺南按南靖祖祠規格建德遠堂,兩岸宗親經常互相探望。1905年、1947年,張石敢後裔兩次捐資修繕塔下村祖祠、祖墓。
兩岸世英堂族親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張化孫曾孫張念三郎由廣東大埔移居南靖曲江河坑村,為曲江張氏始祖。正德五年(1510年)建祖祠“世英堂”,至今保存完好。13代孫張志達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移居臺灣嘉義大排竹,隨後多人渡臺,目前人丁興旺。兩岸共同昭穆:“清河肇基,光明世英,崇寶德政,昌大家聲,洽穆綿盛,蘭桂長榮,仁義禮智,元亨利貞。”兩岸均傳至榮字輩,族親常有聯繫。
兩岸馬堂張氏張文通于元末明初居石壁馬塘山下鐵寮窠,山對面建張家祠堂,馬塘山改稱馬堂山,後裔播遷平和、龍溪、南靖、雲霄和粵東各地。其在平和縣族人聚居地亦稱馬堂山鐵寮窠。譜載:12代張傑、張火移臺,此後代有移居,同治九年于臺中縣建張氏祖廟“發祥堂”,每年春、秋、冬三祭。“發祥堂”成為馬堂張氏團結之核心。
兩岸大村鄭成功驅荷復臺,其渡海艦隊中水手、舵手,多是惠安大村漁民,最著名舵手張虎、張大竹等人,隨軍任職的惠安人張士榔等,及乾隆朝臺灣水師副將惠安縣崇武人張勇等,在臺立業,因此崇武、大很多漁民渡臺開發漁場,從事捕魚、販運和商業,聚居基隆三沙灣,命名大新村,現有一千多人。
兩岸張襄惠裔孫唐名相張九齡弟九皋7代孫崇紀,遷居惠安縣張坂鎮,傳至性佑,于元末分支延壽裏(今東岑、東橋、凈峰等鎮)。崇紀裔孫張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卒贈太子少保,謚襄惠,著《小山類稿》等傳世。此支六百多年來繁衍子孫六萬多人,其中外遷各地二萬多人,居新、馬、泰、菲和臺港澳幾千人。近年來,居臺張氏後裔多次為家鄉經濟建設和教育等公益事業捐資。旅居金門、臺灣張氏,先後於1995年、1996年組團回鄉謁祖省親。
兩岸仙遊張姓族親自唐代始,張氏入仙遊初祖達43宗係,目前居仙遊5.4萬人,居臺灣和新、馬、菲、印尼等2000多人。臺灣著名實業家張承璜先後捐資一千多萬元,為仙遊建十多座小學和公益事業,國家民政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後授予張承璜、楊雪吟夫婦“德高望重”、“樂育英才”金匾。印尼張清泉先後為仙遊的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捐資四千多萬元,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其“重教興學”金匾。
兩岸張公祖墓張公名汝武,字勇省,墓在同安東園香山上,上刻“澎湖列祖”,表明張公墓係同安東園和澎湖東吉嶼張姓族親共同祖墓。《東園張氏族譜》載:張汝武等同輩多人于清初去澎湖墾荒捕魚,各自建立家業,汝武子五,均成家立業。張汝武暮年帶小兒子張吉回同安東園故里,返鄉前製作了黃玉雕小龜一對和分別鐫有篆體“父”、“母”二字的灰玉印章二枚,作為兩岸後代子孫認親信物。雄龜、“父”章帶回同安,雌龜、“母”章留澎湖。今張汝武裔孫張鳴油家中仍保存著雄龜和“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