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向臺提供人民幣 臺灣民眾換錢更便利省錢

時間:2010-07-16 13:49   來源:東南網-海峽導報

  由中銀香港向臺灣提供人民幣現鈔,對臺灣民眾和企業意味著什麼?這與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有何區別?以下是本報記者的分析報道。

  【前言】

  隨著人民幣與美元比值一路上升,加上臺灣民眾赴大陸求職、經商、探親、觀光人數的不斷增多,人民幣日益成為臺灣民眾的搶手貨。

  可是,臺灣民眾不時會為人民幣“錢荒”而發愁,因為人民幣在島內供不應求,更激發了部分民眾囤積人民幣的熱情,今年三、四月間就一度發生了人民幣現鈔貨源不足、銀行一有現鈔就被投資客“掃貨”的狀況。

  13日,中國央行授權中銀香港向臺灣的商業銀行香港分行提供人民幣,此舉將徹底解決人民幣在島內“缺很大”的情形,並且讓臺灣民眾兌換人民幣更加省事省錢。

  換人民幣省錢1%

  除了貨源充足之外,臺灣民眾換人民幣也將更加省事省錢。依臺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的測算,未來臺灣金融機構與中銀香港簽訂人民幣現鈔業務協議後,可省下1%的匯兌成本,民眾如果兌換2萬元人民幣便可節省200元,折算成新台幣是1000元。

  兩年來在臺兌換人民幣共計190億元人民幣,按節省的1%匯兌成本計算,就達到了1.9億元人民幣,換算成新台幣9億多元。將來人民幣兌換金額越來越大,臺灣民眾省下的匯兌成本就越多。

  之前臺灣金融機構透過外資銀行取得人民幣,需通過美元進行新台幣與人民幣的結算,增加了匯率損失和手續費。由中銀香港與臺金融機構直接結算後,人民幣與新台幣直接兌換,省下了交易時間和成本。

  據目前所知,與中銀香港對接的臺灣兩家銀行分別是臺灣銀行、兆豐銀行,由這兩家銀行在香港的分行從中銀香港取得人民幣,然後存放于兩銀行在臺灣的總行,臺灣金融機構再向臺灣銀行、兆豐銀行總行取得人民幣。

  臺灣“央行”表示,在臺銀、兆豐兩家清算銀行尚未完成相關作業程式時,過渡期間人民幣現鈔仍由美國銀行和匯豐銀行提供,直到兩大清算銀行接手為止。業界估計,最快在本月下旬,第一批由中銀香港提供的人民幣現鈔就會正式進入臺灣。

  人民幣供應獲保障

  此前臺灣的金融機構要想獲得人民幣,無法直接從大陸銀行獲得,而是從香港的美國銀行、匯豐銀行獲得,這造成了現鈔貨源不穩定、殘舊鈔多、兌換成本高等三大問題。

  2008年6月,臺當局開放臺灣民眾在臺兌換人民幣,每次金額以2萬元為限,公司、法人暫不在開放之列。到今年6月底的兩年間,臺灣46家銀行共買入81億元人民幣、賣出109億元人民幣。

  其實,人民幣在臺供不應求由來已久。在全臺開放人民幣兌換以前,2005年10月臺當局就開放了金門、馬祖兌換人民幣,從開放後到2008年4月的兩年半時間,金馬買入人民幣才七八千萬元,而賣出人民幣4億多元。

  人民幣吃香,反映出臺灣民眾看好大陸經濟長期走勢,另一方面隨著兩岸交往日漸頻繁,他們對人民幣的需求與日俱增。他們來大陸兌換人民幣不便利,目前只有福建的中行、興業銀行和上海的交通銀行網點可兌換,使得人民幣在島內需求更旺。

  因為依靠香港的兩家外資銀行提供現鈔,供應時常不足,不但買盤價格一直在提高,以致出現在島內買人民幣,價格比國際行情還貴的“瘋搶”狀態,島內部分縣市的藝品店、禮品店也開始囤積人民幣,以致市場回流的人民幣現鈔進一步減少。

  而人民幣在臺的黑市交易也隨之旺盛,同時滋生了人民幣假幣土壤,損害了臺灣民眾的用鈔安全。今後由中銀香港提供貨源,貨源不穩定問題將獲得根本解決,並可有效降低偽鈔率。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