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産品看似"花樣百齣" 實則同質化嚴重

2011-07-29 08: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王思羽

  今年以來,持續高通脹形勢下居民存款長期呈現負利率,銀行存款吸引力下降。受此影響,各類銀行理財産品發行勢如破竹。然而,高速發行的背後不斷暴露出各類問題,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對此,銀監會日前發佈《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強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提高合規銷售水準,防止誤導銷售 , 最 終 實 現 “ 將 適 合 的 産 品 賣 給 適 合 的 客戶”,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和財富。

  銀行理財産品上半年發行量已超去年全年

  在廣州從事5年汽車銷售工作的唐欣先生告訴記者,幾年省吃儉用積攢了8萬元錢,可如今3年期定存利率已跑不過CPI,出於對資産保值的考慮,他也跟風把錢投資于銀行理財産品。

  “沒買時常聽人説收益高,要買時才發現銀行理財産品的名堂真不少,收益高的風險大,而且設計複雜,我那點錢經不起折騰,就選了個相對穩健型的,年收益率勉強到4%吧,比銀行存款略高一點,但畢竟沒承諾保本,所以心裏還是不踏實。”唐欣説。

  如今,跟唐欣有同樣感觸的市民不在少數。記者調查中發現,2010年7月以來,C PI持續高位運作,2011年6月再創新高,同比上漲6 .4%,持續的負利率導致銀行存款吸引力不斷下降,居民存款面臨“大搬家”,轉而進駐股市、債市、理財産品以及其他收益相對較高的投資領域。

  來 自 普 益 財 富 銀 行 理 財 統 計 數 據 顯 示 ,2011年上半年發行的個人銀行理財産品規模約達8.51萬億元,超過2010年全年發行規模。其中,2011年第二季度,共有87家商業銀行發行5112款銀行理財産品,發行規模約為4 .21萬億元,發行總數較2011年第一季度增長23%。

  業內專家稱,銀行理財産品爆髮式增長的背後,反映出商業銀行通過加速發行理財産品來增加中間業務收入、避免儲戶流失;同時,通過安排理財産品在月末和季末發行或到期來衝高存款以應對日益收緊的貸存比考核,有變相攬儲之嫌。

  部分銷售人員片面誇大收益隱瞞潛在風險

  廣州大學退休教師李繼明反映,購買理財産品時,最頭疼的事情是看協議書。“産品設計比較複雜,通常沒時間細看,即使是專業人士一下子也很難判斷蘊藏多少潛在風險。”李繼明説。

  李繼明老師購買的是一款與A股的四隻藍籌股掛鉤的自動贖回型理財産品,産品説明稱,在四個觀察日中任意一個觀察日當日的收盤價格相對期初價格漲幅均同時大於等於5%時,則産品自動贖回,産品到期年化收益率為對應期限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的2 .58倍,其最高年化收益率可達5 .8%。但若在所有四個觀察日,該産品未發生自動贖回,則産品到期收益率為零。

  記者了解到,由於今年以來A股走勢持續低迷,這款與A股四隻藍籌股掛鉤的自動贖回型理財産品未能達到自動贖回條件,因此産品收益率為零。

  “當時銷售人員只強調該款産品年收益率鎖定在6%,對自動贖回條款所附帶的前提條件卻只字未提,因為過去也買過這家的産品,收益還過得去,出於對該銷售人員的信任,我忽視了評估整體市場風險。”李繼明説。

  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方益認為,2011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的激增,看似設計“花樣百齣”,實則同質化日趨嚴重,且不同銀行間的地盤爭奪戰也呈白熱化。在考核壓力驅動下,部分銷售人員為了提高業績,向投資者片面誇大産品收益,隱瞞潛在風險。

  記者以儲戶身份隨機走訪了廣州幾家商業銀行,當表明想購買理財産品時,各家銀行的客戶經理均笑臉相迎,熱心推薦;但當記者提出需要一款理財産品的詳細説明書回去仔細研究一番時,受訪的幾家銀行客戶經理的回答則大同小異:有什麼不清楚可以口頭解釋,銀行也提供簡單的産品介紹小冊子可以拿回去看,但詳細的産品説明只有協議書上有,必須在購買産品簽訂協議的時候才看得到。

  風險管控條款須進一步細化

  一些專家認為,近年來,通過購買理財産品實現資産保值增值逐漸成為民眾重要的投資選擇之一,銀行理財市場的規範發展與投資者的利益息息相關。銀監會適時出臺《辦法》將有效整治部分商業銀行在宣傳、銷售理財産品過程中存在誤導銷售以及錯誤銷售現象。但執行環節的一些具體措施還需進一步細化,才能保證落實效果。

  廣東深天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鄭緒華認為,《辦法》需制定對誤導、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具體處罰措施。鄭緒華指出,香港雷曼迷你債券風波、美國銀行支付1.5億美元和解針對美林的集體訴訟都表明,銀行必須對其售賣的理財産品承擔連帶責任,這有助於提高銀行業的社會責任,確保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銀河證券研究員孫建波説,《辦法》多次提到要對顧客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風險測評,但卻未對測評的具體標準進行規定;同時,僅以資産高低來劃分客戶級別、判斷其風險承受能力的方式也顯得比較簡單。孫建波認為,好的政策一旦缺乏標準勢必難以執行,加之現在各商業銀行在理財産品的操作上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很容易為道德風險開綠燈。

  此外,理財産品説明書中應明確區分産品的收益類型,讓客戶明白知道自己購買的到底是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産品還是非保本浮動收益,或是保本保收益的産品類型。而不應用“本産品為保證收益類理財産品,或者保證本金,且預期收益不能實現的概率極低”這類模棱兩可的表述去誤導消費者。

  “投資者不是專家,銀行必須恪守職業準則,將適合的産品賣給適合的客戶,才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雙贏。”鄭緒華説。 記者 王凱蕾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