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固定收益類産品的典型代表

2011-03-10 14:26     來源:中國證劵報     編輯:程軼文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金融自由化加快,利率、匯率等金融市場價格波動明顯加大,在規避風險、監管和稅收等動機的刺激下,金融創新不斷,債券市場也推陳出新。

  當時,由於日本、德國經濟地位提升,美國資金不斷外流,美國政府拋出了“利息平衡稅”和限制境內機構對國外貸款額度等政策措施。這使得許多貿易盈餘國尤其是石油出口國積累了大量石油美元,急需開闢投資渠道。

  在這一背景下,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在美國境外發行美元債券,逐漸形成了歐洲債券市場和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主體是美元債券和日元債券為主的離岸債券市場,交易一般由銀行協助完成,沒有官方紀錄,因而可以達到避稅和規避監管的目的。

  20世紀70年代,通脹風險的加劇打破了債券必須是固定收益的傳統思維,市場上首次出現了浮動利率債券,其基準利率一般是倫敦同業拆借利率。

  幾乎在同時,通脹風險加劇和利率攀升也使得美歐銀行體系出現“脫媒”現象,即金融機構産品不能彌補通貨膨脹損失,銀行儲蓄資金被大量提取,銀行面臨流動性不足難題。

  為緩解金融機構資産流動性不足,政府決定啟動並搞活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為住房業發展和復興開闢一條資金來源的新途徑,在資本市場中具有深遠意義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由此發端。

  20世紀80年代,美國産業大規模調整,企業並購重組日益增多,非營業性資金需求大幅增加,杠桿收購開始涌現,金融市場對此做出反應,早期少人問津的垃圾債券(即高風險高收益債券)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僅有“垃圾債券之王”稱號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

  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定息收益部主管——劉勇:

  20世紀80年代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當時美國大規模産業調整,股市無法滿足企業並購重組所需的龐大資金;二是金融管制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並不嚴格,造成垃圾債券出籠;三是杠桿收購被廣泛運用;四是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樂觀,更多關注高收益,而忽視了與之同在的風險。

  在各種債券當中,處在創新前沿的當屬公司債券。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公司債涌現出許多新品種。按債券是否可以提前贖回,公司債券分為可提前贖回債券和不可提前贖回債券,前者在到期前,發行公司有權定期或隨時購回全部或部分債券;按發行人是否給予投資者選擇權,可分為附有選擇權的公司債和不附有選擇權的債券,前者給予債券持有人可以轉換為公司股票或購買按照約定的公司股票的權利。

  從某種角度而言,債券市場發展歷程也是一部制度創新史。為方便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同時減少擁有高信譽的發行人的籌資成本,現在各國通常都建立了債券評級制度,即債券公開發行時須進行信用評級,上市後或櫃檯交易時須進行持續的信用評級。目前,國際主要的評級機構包括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等。值得注意的是,某個公司或者國家的評級不是一成不變的,評級公司會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狀況、行業發展、公司成長等因素對評級做出相應調整。

  歷史車輪行進至今,債券市場已經形成了發行人多樣化、産品多層次、投資者多範圍的市場體系,債券也成為全球投資者重要的投資工具。

  上海證券交易所債券基金部副總監——袁偉榮:

  作為能分散投資風險的一個較安全的投資工具,債券是穩健型投資者的選擇之一。但在帶來收益的同時,投資者也必須留意可能的風險。

  債券投資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價格的風險。比如説,買進一種債券後,受供求關係及其他預期的影響,債券價格實際上會每天波動。二是違約風險。發行債券的公司不能按時支付債券利息或償還本金,給投資者帶來損失。三是購買力風險,指由於通脹而使貨幣購買力下降所引起的風險。通脹期間,投資者的實際利率應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貨膨脹率。四是利率風險。利率是影響債券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利率提高,債券價格就降低,此時便存在風險。五是流動性不足風險,是指投資者在短期內無法以合理價格出售債券的風險。

  2008年,一場由不良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這場危機中,證券經營機構因為誠信問題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對證券評級機構所作的信用評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也引起了人們的質疑。

  與所有投資品一樣,債券也不是絕對安全和無風險的。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加強債券知識學習,尤其是把握債券投資風險點,無疑是投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上海證券交易所投資者教育專欄——藍色夢想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