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下黃金緣何成為“香餑餑”

2011-02-25 14:21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程軼文

  近期,不少地方出現黃金“搶購潮”。在一些黃金産能大省,排隊搶購黃金,甚至斷貨的現象已“不足為奇”。在黃金消費熱持續的同時,國內黃金價格也一路看漲。

  “作為投資者,要把握機會,從資産的膨脹與貨幣的貶值中做好對衝,避免貨幣資産大幅縮水,這應是基本底線。”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如是説。在當前通脹預期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黃金等兼具投資和消費價值産品的消費增加是一大趨勢。

  抵抗通脹資産保值黃金成為“香餑餑”

  我國今年1月CPI同比漲幅雖然低於市場預期,但是增幅仍然達到4.9%,接近5%,顯示當前通脹預期仍然強烈。而此輪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拉動,農産品(18.13,-0.16,-0.87%)價格尤其是蔬菜鮮果價格的上漲,直接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容易助長普通百姓的通脹預期。“如何抗通脹”也成為人們資産保值增值必然面臨的問題。

  肖磊認為,房地産市場歷來是投資市場最好的抵抗通脹的“硬資産”之一,但中國的房地産市場最好的投資週期似乎已經“臨時”結束,在股票市場沒有被大多數“資金”一致看好的情況下,其他商品市場必將成為承接更多貨幣流動性的場所。

  “商品市場目前來看是對抗通脹的一個重要陣地。”肖磊説:“通脹的表現就是物價上漲,而你持有物,通脹對你就有利,至少可以安心一些。”在這一背景下,去年“蒜你狠”、“姜你軍”的出現,顯示出部分投資者把目光投向了商品市場。然而,蔥薑蒜等商品,雖然價格高企,目前看是供不應求,但明年就有可能産能過剩,供大於求。風險性較大,因而抗通脹的能力也不是很強。

  肖磊認為,生産和供應週期越長的商品,抵抗通脹的能力就越強。自2002年中國政府開放黃金市場以來,黃金價格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上漲,究其原因,除了全球性貨幣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主要還是黃金市場的供應有限、生産週期較長的緣故。全球每年的黃金産量比較穩定,增減幅度不足5%,想大幅增加其産量,需要最少五、六年的時間,所以供應量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價格運作週期相對穩定。除了黃金市場,眾多資源類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人們來講,持有黃金無疑是抗通脹的一個很好選擇。肖磊説:“自2002年中國黃金市場開放以來,黃金價格從六十多元每克漲至現在的三百多元每克,每年的平均上漲幅度超過了15%,與中國廣義貨幣(M2)增量有所接近,遠遠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

  此外,中國消費者一向“買漲不買跌”,黃金價格上漲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黃金“搶購潮”的出現。

  國際金價發力需求帶動國內金價上升

  隨著黃金“搶購”的出現,國內黃金價格也出現上漲。有人因此把這一現象歸結于我國近期推出的嚴厲房市宏觀調控造成資金流向黃金市場,從而推高黃金價格。然而,專家表示這種説法過於片面。

  當然,為了抑制投資型需求,我國近期加大了房地産宏觀調控的砝碼,“限購限貸”諸多舉措的出臺將會發揮“擠出”效應。退出房市的資金,也有可能進入黃金市場。然而,這並不是推動金價上漲的主因。

  我國黃金市場並不是孤立的,國際金價的波動影響我國金價的走勢。從目前的國際金價來看,由於中東局勢持續緊張,帶來不斷增加的避險性需求支撐,國際金價延續此前上漲勢頭,再次站上每盎司1400美元的高位。從而也給國內黃金市場帶來金價上漲的預期。

  中國黃金協會秘書長張炳南認為,近期黃金遭到搶購以及金價的上漲,一方面有部分國家政治局勢動蕩的因素,而全球黃金需求的連創新高,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黃金需求才是主要因素,另外,各國央行在2010年自21年以來首次成為黃金凈買家,也成為推高黃金需求量和價格增長的重要原因。

  據中國黃金協會剛剛發佈的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的金條和金幣市場的需求量上升70%,達到179.9公噸,超過了美國和德國,成為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黃金市場。

  通脹預期不減金價新高似乎“司空見慣”

  肖磊表示,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貨幣的發行量迅速增加,中國得益於龐大的投資消費及出口能力,基本保住了GDP的高速增長。然而,就在全球經濟從美國次貸風暴當中顯著復蘇之際,2009年末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再次襲擊全球市場,各國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只能“變本加厲”,以至於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翻了一番。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只要通脹預期還在,黃金價格的新高似乎已“司空見慣”。今年市場普遍預計我國通脹預期仍然不小。肖磊認為,中國的物價已經不能簡單地站在中國範圍內理解和判斷,2011年全球需要面對的首先是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全球自然災害頻發,匯率問題爭議加劇等問題。

  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對中國農業及農産品價格的影響會一直持續,這不是靠政府補貼就能解決的問題。在中國沒有定價權的情況下,依賴進口的銅、棉花這類商品價格的上漲似乎都是一種必然,以原油、銅、棉花這三類原材料價格上漲推動的農産品類價格、工業類産品價格及其他消費類産品價格均難以控制。2011年第一季度各類産品提供商首先要面臨成本居高的風險,再加上國際熱錢的“不定向”流入,輸入型通脹壓力2011年依然存在,並難以控制。

  通脹是一個大背景,是一個長時間無法擺脫的貨幣現象,黃金價格的長期走勢跟其他商品一樣,會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中繼續前行。但短期價格的波動無法用公式去預測。(記者龐東梅)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