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我家理財變遷錄

2009-09-15 15:26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胡珊珊
  今天,在我的大腦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個畫面,畫面中的母親一屁股坐在豬欄裏,面對一頭瘟死的肥豬,撕心裂肺的痛哭。我就站在母親的身邊,聽母親罵老天爺的不公,讓這個家庭的年夜飯沒有了滋味。

  的確,在那個物質非常貧乏的年代,我們家所有希望都寄託在豬的身上,如果這一年的豬餵養得順當,那麼過年的時候,我們不但可以穿上新衣服,家裏也能夠添置一個熱水瓶、幾個新碗、兩張新年畫。

  可是,豬一旦得病死了,自然家裏的存錢罐沒了,零存整取的錢也丟了,母親的傷心也就不難理解。所以説那個年代的人沒有理財觀念,也沒有財可理,要理也就是對一隻豬的好好打理,豬好了,財也就理順了。

  好在這樣的日子終於過去,社會的變革,物質的豐富,我們家也有第一筆閒錢。我到現在還記得母親在分田到戶的第一年,賣完豬、賣完糧之後,撫摸著這第一筆兩千塊多塊的閒錢。充滿著激動與希望的母親第一次放下身段問我和哥哥:“你們説,家裏的這筆錢我們是應該存到銀行,還是聽你爸的買國庫券?”讀師範的哥哥比我有學問,馬上説,“買國庫券好,國庫券利息高。”

  就這樣,我們家第一筆閒錢買下了國庫券,這也是屬於我母親這輩子的第一次理財經歷,這樣的理財經歷成為了母親一生最愛炫耀的故事,當今天我們説要投資什麼的時候,母親總會驕傲的説,算什麼呀,我七十年代就懂得買國庫券理財了。

  應當説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所謂的家庭理財也就除了存銀行、買國庫券外,沒有什麼更多的內容。

  歷史的車輪呼嘯而過,等到我成家,分家另過之後,我忽然間發現理財、投資在我的耳邊響個不停,隨便站住腳和人聊聊天,不是説的是股票,就是什麼期貨,更有什麼炒房團、炒牌族,各種投資層出不窮,

  家庭理財成為了一們學問,動不動還得專門找專業的理財師給分析分析。理財師從家庭一年總收入,到家庭長遠計劃和短期目標,然後給分析得頭頭是道,什麼雞蛋要分開來放,什麼基金可以多買一點,什麼保險一定得買,什麼期貨千萬不要嘗試,什麼股票最好不要建倉。家庭理財成了一門事業,這和母親當年餵養一頭豬複雜了不知多少,但我和妻子卻樂此不疲。

  前不久,母親來我新買的住房小住,看見我和老婆正在爭論這個月應該把哪筆開支先開,哪筆開支可以推遲一下,不由得笑著對我們説:“過日子哪有這麼算計的?這樣算計能算出多少錢來?”我和妻子一聽,馬上異口同聲的回答母親:“不算計?能有新房住嗎?不算計,能有好日子過?”母親嘆了一口氣,搖著頭説:“看來我們的確老了。”

  真的不是母親老得太快,而是我們的時代變化太快,如今不會理財的家庭不算好家庭。理財也已經成為每個家庭必學的新課題,所以理財正在每個家庭之中悄然的進行著,也改變著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庭因為理財——痛並快樂著!(新浪財經)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