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盼儘快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2011-03-22 10: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胡珊珊
  中新網3月21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20日發表社論説,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深化,未來人民幣與新台幣的貨幣關係勢必逐日密切。不管主客觀情勢如何變化,簽訂兩岸貨幣清算協議,或是建立某種形式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讓人民幣與新台幣可全面自由兌換確有必要,也符合雙方利益。

  文章摘要如下:

  日前閉幕的大陸“兩會”(人大與政協會議)業已通過“十二五”規劃綱要,作為大陸從2011年至2015年最重要的施政行動綱領。其中特別針對ECFA與兩岸其他協議,強調未來五年將“積極落實”;至於經濟合作領域,也具體規劃要“促進兩岸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産業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

  十二五規劃比較有新意的一點則是提到未來應“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這也意味著兩岸經貿制度化的層次日益提高;繼貿易、投資、金融産業合作之後,貨幣面的議題應是下一階段的重頭戲。尤其是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正日益提升,2015年以前讓人民幣可自由匯兌也已排入改革進程,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雖然仍有待努力,但至少已具備區域貨幣的實力,以人民幣結算雙邊貿易的金額也日見規模。

  可以預見,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深化,未來人民幣與新台幣的貨幣關係勢必逐日密切。不管主客觀情勢如何變化,簽訂兩岸貨幣清算協議,或是建立某種形式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讓人民幣與新台幣可全面自由兌換確有必要,也符合雙方利益。

  臺灣對人民幣的供不應求主要源於兩岸的交往態勢。兩岸的商務往來、觀光旅遊與留學等活動,截至目前數目上仍是臺灣到大陸的居多。舉例而言,臺灣在大陸據估計已有百萬以上臺商,臺灣人赴大陸近年來都在450萬人次以上,遠高過陸客來臺人數。

  再者,近來人民幣看漲且續漲,引發“價值儲藏動機”的貨幣需求,再度加劇人民幣在臺灣供不應求的失衡局面。另從兩岸現行利率水準來看,大陸一年期的存款利率約為3%,顯然高於臺灣5大銀行平均約1%的利率水準,也讓人民幣相對於新台幣在資産組合上更受青睞。這部分屬於廣義的“通貨替代”,尤其是人民幣未來如可自由兌換或成為國際貨幣,其作為“良幣”的條件只會更加充分,相對於其他貨幣的使用自然更有優勢。

  人民幣在臺灣的供不應求其實有不少的後遺症,很重要的一點是衍生地下交易並滋生偽鈔等管理問題。對大陸來説,如果流落海外的人民幣過多,也一樣會面臨貨幣資訊失真等類似問題,同樣不利於貨幣政策管理。

  總之,臺灣雖已局部開放人民幣與新台幣可自由兌換,但仍無法完全結清,正本清源之道,乃是兩岸儘速簽訂貨幣清算協議或建立貨幣清算機制,讓兩岸的貨幣供需與匯兌運作機能及早步入正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