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

2011-02-28 09:12     來源:新京報     編輯:程軼文

  央行副行長易綱建議採取宏觀經濟手段、法律和行政手段等多種方式治理通脹,避免採取極端手段

  昨天,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24次CMRC朗潤預測報告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為2.85萬億美元,中國央行拋出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來對衝。

  易綱認為,“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應該用多種手段漸進式治理通脹。

  “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源頭”

  易綱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刻不容緩,但減順差不是壓出口,重點是增加進口。

  “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他分析説,經常項目或貿易順差過大,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央行必須購回美元,從而被迫投放基礎貨幣。較多的貨幣推高了通貨膨脹,進而物價上漲。

  “獎出限入”老思路要改變

  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寫入官方文件多年,但中國經濟結構失衡依然沒有明顯改變。易綱認為,“十二五”期間,原有的工作思路需要改變。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匯儲備少,便採用“獎出限入”政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仍然鼓勵創匯,但創匯已經使國際收支極不平衡。

  他指出,當前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主要矛盾已由外匯短缺轉為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他還指出,外匯儲備投資實物能力很有限,“鐵礦石和石油越賣越貴,黃金市場容量小,兼併收購敏感,租用土地難度大。”

  去年355億美元熱錢入中國

  易綱表示,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目的是為結構調整贏得時間。中國做到了漸進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同時用大規模對衝收回流動性,保持了物價的基本穩定。當前採取一系列人民幣匯率漸進式變革雖然有效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但問題並未解決。

  易綱認為,1994-2002年,中國熱錢在流出,流出最嚴重的一年是在1998年。熱錢的凈流入是發生在2003年-2010年。他指出,據測算,十年來境外流入中國的熱錢2890億美元,2010年為355億美元,其實熱錢流入並不高,不用過分緊張。

  ■支招

  “治通脹應用‘中藥’藥方”

  易綱分析,當前于中國不利的“怪圈”是:美國開動機器印製鈔票,用於購買中國商品;大量美元流入我國,人民銀行購匯,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投資美國資産,投資經營和保值增值難度越來越大;零利率意味著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很低。易綱表示,戰略上要想辦法跳出這種惡性迴圈的“怪圈”,變被動為主動。

  他稱,應對當前發達國家量化寬鬆政策,治理通脹應採取宏觀經濟手段、法律和行政手段等多種手段多管齊下,要採用“一服中藥”的方式漸進進行,而堅決避免採取極端的手段應對當前面臨的通脹。

  易綱認為,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是應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關鍵,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力爭在2011年做到:內需擴大一點,對外需求依賴減少一點;工資和社保提高一點;資源産品價格改革推進一點;資本項目對外直接投資放寬一點,更方便一點;匯率彈性增加一點;物價漲一點;順差縮小一點;增長速度放慢一點,品質提高一點。 (記者郭少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