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證交所兼併第一例

2010-10-26 10:12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張蕾

朱偉一

  新加坡雖是彈丸小國,許多事情上卻要爭第一。這次,它就打響了亞太地區股票交易所兼併的第一槍。昨天,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與新加坡交易所正式宣佈將合併,新加坡出價84億美元(合83億澳元),將收購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84億美元的總價具體為每股22美元,另加3.473的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如果相關交易獲得批准,按照上市公司數量衡量,新成立的交易所將成為亞太地區第二大證券交易所。

  歐美的交易所已經過整合,收編和招安的工作大體都已完成,金融市場的山頭之爭也大抵塵埃落定。法蘭克福和巴黎的國際金融業務減少,而倫敦則整固為歐洲金融交易的主要地盤。在亞太地區的股票交易所中,除日本東京交易所與美國那邊眉來眼去之外,其他交易所大多獨善其身。這回新加坡交易所石破天驚,打破了平衡。

  澳大利亞有一個“澳大利亞投資審查委員會”,外來投資者若想收購澳大利企業,需要經過這個機構的批准。新加坡股票交易所23%的股票由新加坡的金融部門發展基金擁有,而該基金又由新加坡中央銀行所控制。因此,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相當於是新加坡的國有企業,本來屬於澳大利亞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查重點對象。新加坡交易所收購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是大魚吃小魚,但澳大利亞交易所是小兄弟,地處偏遠之地,要想參加亞太地區的金融遊戲,勢必要與他人聯手。新加坡交易所想來不會遇到太多麻煩。

  按照兩家交易所的説法,合併之後可以減少開支,金額約達3000萬美元。不過,周邊許多股票交易所可能不會這麼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新加坡交易所和新加坡的志向是很高的。

  近幾年來,為了爭當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風頭都很健,兩城你追我趕,互不相讓。兩處都是華人,而且是會説英語的華人。搞金融華人了不得,只有猶太人可能才有的一拼。會説英語那又是如虎添翼。新加坡人和香港人不是一般的會説英語,而是説英語有説母語那般的自如。英語可能沒有文化的優勢,卻有商業的優勢,是國際通用商務語言。倫敦之所以能夠擊敗法蘭克福和巴黎,奪得歐洲金融中心的花魁,與倫敦是英語國家的城市就有很大關係。

  根據各種評比數據,新加坡比我國香港地區似乎稍遜風騷。香港因其得天獨厚,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中國經濟作為其強大後盾,那是新加坡望塵莫及的。交易所與券商不一樣。交易所需要強大的實體經濟支援。就因為這一點,新加坡看我國香港地區看得眼紅,要走些險招或偏招。

  與其他股票交易所競爭或許是攻的一面,但新加坡交易所問鼎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也有守的一面,那就是要與那些替代交易系統一爭高低。替代交易系統(alternative trading systems,簡稱“ATS”)指在股票交易所之外的證券交易。替代交易系統包括:電子交易系統、買入市場和黑池等。替代交易系統或明或暗,神出鬼沒,防不勝防,是股票交易所的強勁對手。但是,替代性交易系統在美國已獲得了合法身份。按照美國證交會《替代性交易系統規定》的300(a)規則(Rule 300 (a) Regulation ATS),替代性交易系統從事與證券交易所相似的業務,但沒有交易所的規則,而且除不允許害群之馬交易之外,對其無法作任何紀律制裁,而且可以是自然人。按照美國證交會的規定,替代性交易系統可以是“任何組織、協會、個人、群體或系統”。

  在當今的新經濟時代,電子交易系統由軟體開發者設計,曾經引領潮流,風行一時。拍賣市場則是將訂單集中後在預定的時間統一執行。電子撮合交易是借助電腦系統自動搭配各種訂單。黑池(dark pool)則是由大全券商自己私設的交易平臺(有點私設公堂的意思)。替代交易系統五花八門,但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交易價格等重要資訊是不公開顯示的。最早的股票交易也是場外暗箱操作,成立交易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交易資訊公開,讓交易走到陽光下來。替代交易系統是一種返古現象,有點終點又會到起點的意思。

  替代交易系統搶了證券交易所的風頭,就像私家林園修得比皇家花園還要漂亮。替代交易系統還搶了證券交易所的生意,這就有點遊擊隊與正規軍在爭奪地盤的架勢了。替代交易系統固然麻煩重重,但要影響到我們這裡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中國資本市場很大,完全可以自成一體,因此筆者以為,有時關起門來未必是件壞事。如果開門的話,那應該是我們的人馬衝出去攻佔別人的地盤,或是誘敵深入。但如前所述,新加坡人大多是説英語的華人,其中許多人是雙語,比歐美人還要國際化,是比較難纏的對手。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兼職教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