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美聯儲官員剖析金融危機

2009-09-17 13:35     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燕
  前美聯儲官員盧菁日前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華爾街薪酬制度、現代金融發展中産生的市場調控失靈以及美國金融監管滯後共同導致了此次嚴重的金融危機。

    現任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執行董事的盧菁曾是經濟學教授,1998年至2001年間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擔任高級銀行檢查員,著有《我在美聯儲監管銀行》一書。

    反思此次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盧菁表示,華爾街獎懲不對稱、鼓勵短期套利的薪酬制度是誘發危機很重要的一個內因。華爾街和美國金融系統實行每年基本工資加年終獎金的薪酬制度,年終獎金取決於一年的業績,可能是工資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以上,沒有上限。

    盧菁認為,這樣的機制有兩個問題。一方面,由於薪水一年一結算,無論是一線員工還是高管都會只著眼當下短期利益,忽視長期風險。另一方面,獎懲不對稱,獲利收入獎賞不封頂,而出現虧損的話,懲罰有限,最多就是辭職解雇,另起爐灶。長此以往,銀行業者容易選擇高風險的投資,而整個金融系統則承擔了過多的風險。

    盧菁表示,現代金融與傳統金融非常不同,金融産品、結構、層次均很複雜,在缺乏完整、有效資訊的情況下,市場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導致許多漏洞産生。盧菁舉例説,過去銀行為某個公司項目發放貸款,會與客戶直接接觸,了解公司結構、所處産業情況甚至管理層人品,以控制風險。但是現代金融,層層脫節,市場繁多,機構繁多,每個人都只是在自己小小的一片領域鑽研,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看不到風險在哪。

    此次危機便是市場失靈的結果。從最開始的次貸危機,房屋抵押貸款公司和房屋經紀人把錢借給那些他們明知道還不起貸款的人,再把這些貸款包裝一番轉給銀行,經過多種金融衍生産品層層轉手,各個機構都只了解自己的直接交易對象,而評級機構只看到最後一步精心包裝出的産品,無法了解之前的步驟。

    相對於高速創新、日益發達的金融行業,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則是“非常落後”。“這次的危機從監管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教訓,”盧菁説。

    首先,現代金融産品高度複雜、分類精細,而監管部門又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造成監管的漏洞。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深受法規條例過時、機構分散重疊、作風官僚落伍的困擾。盧菁舉例説,同樣是商業銀行,不僅美聯儲管,財政部下屬的貨幣監理署、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以及各州的銀行監管部門都可以管。各個機構監管方式方法不同,對銀行的要求也不同,而為了吸引更多銀行“投靠”,各個機構甚至會競爭為銀行“鬆綁”。

    但是即便如此,卻還存在著監管真空。比如,美國抵押貸款巨頭房地美和房利美、大型金融機構通用資本公司和美國運通銀行等都游離于監管範圍之外。此外,習慣於管理保險業務的各州信貸署對保險公司經營的信貸衍生證券業務不熟悉,乾脆擱置不管,至於對衝基金、共同基金、貨幣基金等則完全沒有人管。

    反思這次危機,盧菁表示:“貪婪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市場制度欠缺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為了防止重蹈覆轍,薪酬改革、市場改革、監管改革刻不容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