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一週年:美金融業步入“後華爾街”時代

2009-09-14 14:22     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燕

這是2009年9月4日,行人從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家美國銀行外經過。新華社記者谷欣容攝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週年之後,隨著市場的回暖和企業恢復盈利,美國的金融業正在逐步走出危機陰影,步入“後華爾街”時代。

    一年來,在美國政府的強力干預下,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金融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投資銀行方面,去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産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華爾街主要投資銀行在兩周內或被收購、或轉型為銀行控股集團。危機過後,美國金融機構紛紛開始強化風險控制,實施去杠桿化。隨著一些競爭對手的消失,在投資銀行業務領域,高盛集團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與此同時,美國原有幾大商業銀行的排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金融危機中遭受衝擊較小的摩根大通銀行先後收購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之後,成為美國最具實力的商業銀行。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在分別收購美國全國金融公司、美聯銀行之後成為美國房貸市場最主要的兩家金融機構。花旗集團因為金融危機的衝擊,已從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上跌落下來,其業務的拆分、重組仍在進行當中。

    為了應對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美國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程度也達到了空前規模。雖然關於政府干預市場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但是美國政府在市場機制休克狀態下的果斷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體系的衝擊。曾經是世界上最大保險公司的美國國際集團以及兩大房貸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先後被美國政府接管,美國政府對花旗集團的救助最終演變成政府成為花旗最大的股東……政府如何從這些金融機構中退出、向納稅人交代還是個未知數。不過,由此引發的“道德風險”,以及如何解決大型金融機構因為太大而不能倒閉的問題,將是白宮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之一。

    從已經公佈的今年第二季度財報看,美國金融企業已經走出了危機最糟糕的階段,這既跟會計規則的調整有關,也受益於市場的回暖和市場信心的恢復。隨著房地産價格的回升,美國金融系統的“有毒資産”可能會轉化為賬面上的利潤,但是鋻於美國房地産仍存在風險以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導致信用卡壞賬增加,與貸款業務相關的金融機構業績的全面恢復還需要時間。

    如何平衡監管與創新的關係是美國金融業當前面臨的最緊迫問題之一。華爾街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金融監管系統的漏洞,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旁氏”騙局麥道夫案曝光更讓投資者對華爾街和監管部門的信任大打折扣。為了防止金融危機再次重演,奧巴馬政府計劃強化金融監管,擴大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強化資訊披露。但是,隨著金融市場回暖,來自金融業以及政府內部的反對聲音也在增加,在政府與金融企業的博弈中,如何平衡監管與創新,維護美國在全球金融業的領先地位等問題將考驗奧巴馬政府。

    

  經歷了這場“金融海嘯”後,美國的金融業正處於修復、重整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既取決於金融企業自身,也依靠實體經濟復蘇的支援。在美聯儲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如何解決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威脅,將是美國金融業演變的下一個看點。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