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9券商發佈烏龍研報 專家質疑黑色利益鏈

2011-07-21 09:12     來源:新華網——證券日報     編輯:王思羽

  “資本市場永遠都不缺乏故事的題材,就看公司是如何來講,投資者如何來聽。”這是一位資深證券人士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説過的一句話。

  是的,在資本市場上,會講故事的上市公司層出不窮。而今年,機構分析師的烏龍研報也是層出不窮,是研究員的“無心之舉”還是“有意犯錯”?為什麼券商的研報會屢屢出錯呢?其背後隱藏著哪些不被人知道的秘密?

  部分研報並未實地調研

  近日,銀河證券一份題為《攀鋼釩鈦:股價被嚴重低估》的烏龍研報讓樊綱釩鈦股價出現異動。先是在188元/股的目標價出爐,公司股價大漲,接著緊急停牌,併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分析師並未去公司實際調研,數據與其公告不符,在停牌兩天后,樊綱釩鈦開盤大跌5.13%。

  一份分析師的“數字差錯”研報,讓攀鋼釩鈦好一個忙活,也讓銀河證券公司和分析師被推上輿論質疑的風口浪尖。然而,當大家都在“嚴判”銀河證券烏龍研報之際,7月19日,國信證券分析師黃茂出具了一份關於青島啤酒的研究報告。題為《青島啤酒:成本見頂估值見底 銷量給力12年發力》的研究報告中,黃茂估算青啤未來的極限市值可達3700億,亦即存在7倍多的上升空間。這份報告被坊間認為是“又放衛星”。於是乎,關於券商研報“真偽”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話題。

  對於兩份接踵而來的研究報告,銀河證券在7月15日的致歉公告中稱這僅僅是數據出現失誤,後又將188元的目標價調整為56.12元,但是,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被攀鋼鋼釩的公告徹底推翻。攀鋼鋼釩也在披露的核查公告表示,公司與銀河證券或其研究部之間不存在任何法律或行政管理關係,亦未對銀河證券研究部的研究報告施加任何影響或進行任何授權。同時,核查公告還稱,近期銀河證券及其研究員並未對公司進行過調研。

  同樣,聚集了眾多目光的國信證券分析師黃茂對青島啤酒的研報,該分析師在接受和訊網採訪時表示,7倍的增長空間是自己是基於對青啤公司基本面的深入分析,以及對行業整體情況的客觀判斷,給出的投資價值提示。但是,並表示,自己雖未實地調研,但整個研報的出爐過程全部是經過科學且客觀的操作。而且,涉及到公司和行業的一切基礎資料和未來動向,都是確保經過多方溝通才予以確認的,絕不存在馬虎草率的現象。

  從上市公司的表態和分析師接受採訪的話來看,分析師出具的報告並沒有在經過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得出的,因此,大家在關注烏龍研報的同時,把分析師草率的研究報告也推上的“批判臺”。

  多家券商發佈烏龍研報

  研究報告本應是一件比較嚴謹的事情,可是為什麼“烏龍”研報滿天飛呢?不靠譜的研究報告讓投資者失去準確判斷的同時,也讓券商們臉面全無。據《證券日報》不完全統計顯示,上半年發佈烏龍研報的券商約9家。

  統計顯示,上半年,中國寶安曾因石墨烯概念的炒作,公司股價從今年1月份的歷史低價13.30元/股,一直走高,最高到了25.45元/股,而支撐這一概念的來自數量龐大的研究報告都在説中國寶安擁有石墨礦,事件敗露之後,讓平安證券,湘財證券、信達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成為輿論質疑的焦點。

  另外,除了中國寶安券商烏龍事件外,還有寧波聯合的“被銻礦”,再到中信證券的“天價榨菜”事件,以及申銀萬國對東阿阿膠“被調整劑量”等等,一樁樁烏龍券商年報的出爐,讓一貫以嚴謹著稱的券商們名譽掃地,臉面全無。

  然而,發佈錯誤研究報告的券商公司不僅僅國內有,就連國外大名鼎鼎的券商高盛也犯了同樣的烏龍研報。今年以來,對於高盛兩次發佈烏龍研究報告。3月份的高盛日經窩輪計價錯誤的烏龍研報出爐,導致窩輪價暴漲10倍後停牌,讓投資者損失慘重。7月初,高盛更改了對興達國際的研究報告,一份研報不到一週時間更改,理由是因計算錯誤進而大幅下調近兩成的目標價。為此,導致興達國際股價暴跌,7月11日,該公司股價從開盤的7.52港元/股下跌至6.45港元/股,當日跌幅為13.30%,昨日,該股還是延續下跌狀態,報收于5.8港元/股。

  著名評論員葉檀(微博)曾在央視節目中表示,分析師也有壓力,有業內的排名壓力,還有利益壓力。對於分析師的烏龍研報不斷發生一事,葉檀説,“不排除有內幕交易。”

  對此,金融界首席分析師楊海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券商是靠佣金來養活自己的,單一的體制模式,導致了券商的研究報告主要為客戶服務。因此,這裡面不排除有灰色利益鏈條在裏面。

  當一個對公司利好的分析報告出爐後,上市公司股價處於高位時,都有機構在出逃,但是二級市場上,投資者並不知情,因此,“烏龍”研報對投資者傷害很大。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分析師的錯誤報告被曝光後,大不了機構發佈澄清公告或者更改數據,他們也不在乎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因此,如何監管券商報告和分析師的研究報告是目前擺在監管部門的一個重要問題。(本報記者 夏 芳)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