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涉及貸款 “經濟身份證”需保護好

2011-04-26 10:55     來源:河北日報     編輯:王思羽
  幾月前,我省某醫院的李醫生匆匆來到人行,要查詢個人信用記錄。起因是他在購買第一套住房辦理房貸時,卻被銀行告知只能辦理二套房房貸,因為銀行查詢到他已有一套住房,可事實上他根本沒有自有住房,而且如果按二套房貸款,首付款和利率都要高出不少。人行的徵信體系顯示,他確有一套住房,還標明瞭地址。這是怎麼回事?

  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徵信管理處有關人士作答,原因是李醫生的個人信用記錄出了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活動增加,個人和企業都開始越來越多地跟商業銀行打起交道,個人無論是使用信用卡還是貸款買房買車,都必須要向銀行提出申請。而銀行在放貸前首先要了解申請者的信用狀況,依據就是個人信用記錄。信用記錄是全面記錄個人和企業信用活動,反映其信用狀況的文件,也被稱作“經濟身份證”。

  人行專家特別向我省個人及企業發出鄭重提醒:一定要保護好你的“經濟身份證”,一旦信用記錄有了“污點”,再想辦貸款、信用卡等業務將難上加難。

  個人:珍惜自身信用記錄,向銀行提供資訊要準確,採用第三方代理要隨時查詢

  前面提到的李醫生經過查詢個人信用記錄才發現,人行的徵信系統顯示他已有一套住房。經反覆回想,他才想到,2009年9月,建行的信貸人員到他所在醫院辦理信用卡,他在填表格時,為享受更優質的信用卡授信和贈品,就編了一個住房地址,填的是自有住房。沒想到胡亂填寫的資訊,竟在幾年後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為證實徵信系統顯示的不是自己的住房,他先後跑了多家相關單位,最後通過房産局核實,等了兩個多月,銀行方面才變更了他的房産資訊,差一點就耽誤了購房。

  今年2月,衡水市孟某因購房向縣農信聯社申請個人住房貸款10萬元,但縣農信社在審查個人信用報告時發現,孟某在償還車貸時,留下了“累計逾期次數為16次”的不良記錄,未通過其房貸審批。

  孟某經了解才發現,他是通過汽車銷售公司代為償還車貸的,還貸期間,雖然他每月都按時將應還款金額交給了汽車銷售公司,然而該公司卻沒有將他的錢及時劃轉給銀行,以致造成了不良記錄。

  據介紹,這是一起較典型的通過第三方代償貸款,因第三方機構給個人信用帶來不良記錄的案例。第三方機構沒有按時還款,銀行也會將逾期記錄記在貸款人個人名下。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相關人士表示,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建議個人最好直接與銀行辦理信貸業務;如要採用第三方代理方式,一定要在合同中約定相關條款,並隨時關注自己的信用記錄。萬一發生“揹黑鍋”的事,要及時與第三方機構交涉,必要時可通過司法途徑維權。

  企業:徵信記錄有“污點”,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都借不到錢

  個人如有不良的信用記錄會影響貸款,企業也一樣。日前,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也公佈了兩起由於企業不誠信造成的貸款阻隔。

  2010年10月,我省某縣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向縣農信聯社申請流動資金貸款120萬元用於購買原材料。

  審批過程中,縣聯社在企業信用資訊數據庫查詢時,發現該公司存在拖欠其他銀行貸款利息的情況。展開調查後,確認確有其事,最終未批准該公司的貸款。

  據業內人士介紹,有的企業在一家銀行的貸款拖欠不還,又想從別的銀行貸款,這種情況以後基本不用指望了,因為徵信系統的資訊共用,使得金融機構可以很容易獲知該企業以前的信用狀況,以識別高風險客戶,防範貸款風險。

  省內另一家有限公司2010年向縣農信聯社提出貸款申請,聯社對該企業各項經營指標進行了測評,認為企業經營指標較好,為AAA級。但是,通過企業徵信系統查詢,工作人員發現,該公司在企業徵信系統中的財務數據與上報聯社的財務報表數據不一致,另有股東或高管人員變更後未向人行徵信中心及時反饋並更新資訊。縣聯社最終認為,該公司對外擔保過多,影響其保證能力,決定貸款可以放,但是授信條件由原定的“保證方式”變更為“增加有效房地産抵押”。

  不珍惜自身信用記錄,只會給個人和企業徒增損失和困擾。因此,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徵信管理部門有關人士提醒: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難行,一定要像珍惜自己的名譽一樣,珍惜自身的信用記錄。

  記者日前從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了解到,人民銀行組織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目前,已為河北省59.24萬戶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和2432.20萬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並將逐步擴大徵信覆蓋範圍,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另據了解,以往,徵信記錄有“污點”的“老賴”們找銀行借錢遭拒,往往會轉而投奔小額貸款公司。但近日人民銀行下發《關於小額貸款公司接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通知》,將有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也接入徵信系統。這意味著,在全國範圍內商業銀行或小額貸款公司借款時留下過不良記錄的企業和個人,再找小額貸款公司借錢,同樣也將會吃閉門羹。(王巍)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