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縱論“防通脹”:今年物價水準將得有效抑制

2011-03-22 09: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程軼文

  “通貨膨脹”成為了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關鍵詞,無論是政府高層還是學界大腕均表現出了對中國通貨膨脹情況的擔憂,但大部分觀點認為今年我國的物價水準將會得到有效的控制,物價水準將呈現前高後低的走勢。

  “2011年中國經濟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外部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會比前兩年有所提高,但是速度將非常緩慢,由於美國一系列急劇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世界通貨膨脹形勢將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也認為,過去十年間貨幣超發和流動性氾濫,現在後續效應開始顯現,表現為資産價格、房地産價格、股票價格居高不下,以及從去年開始顯現的CPI增長速度超過溫和的通脹水準。

  分析這一輪通貨膨脹産生的原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主要是因為貨幣太多,流動性太多,而大貨幣量是造成通貨膨脹壓力的一個重要源泉。”

  除了貨幣方面的問題,樊綱認為,這次通貨膨脹還有很大的外部影響,一個重大的外部影響是提高了世界市場上美元貶值的預期和商品價格上漲的預期,使得石油和其他商品價格進一步的上漲。糧食市場方面,一方面由於天氣,另一方面因為當石油價格高於70美元一桶的時候,世界生物能源生産開始大幅度提高。這兩方面原因推高了世界糧價,也推動了中國食品價格的上漲。

  在多數專家看來,如果從長遠來講我國的通貨膨脹不高,但是食品價格上漲對70%低收入階層來講是重大的通貨膨脹因素。

  出於這一考慮,財政部今年將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穩定物價方面的重要作用。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也出席了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他表示,今年要更加著力於支援糧油、蔬菜、棉花等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産,努力促進市場供求的平衡和物價的基本穩定,切實保障城鄉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使他們不因物價上漲受到大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非執行主席史蒂芬?羅奇認為抑制通貨膨脹率還必須調整很多經濟的結構,這也是很難的一個任務,中國現在正在努力完成這一任務,羅奇説:“如果你想抑制通貨膨脹,你就不能一直增長工資,所以這是個兩難的處境。如果政府通過提高利率的方法,是不可能在長久的方面解決通貨膨脹的。”

  然而樊綱卻不這麼認為,他説,國家通過貨幣回收政策、對衝政策,把一部分貨幣收回,使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得到重要改善,與此同時,國家也採取措施,穩定樓價。因此,樊綱説:“我們對今年通貨膨脹率穩定在4%以下,是有信心的。”

  這一信心主要來自於以下這幾個方面的有利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表示,第一,中國農業連續7年豐收,糧食供給充裕,糧食庫存率高達40%,遠遠高於國際通行的17-18%的標準。第二,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加快,有利於從中間環節減弱物價上漲的壓力。第三,導致通貨膨脹的貨幣因素得到初步控制。

  事實上,2011年2月份,中國廣義貨幣增長率放慢到15.7%,低於16%的調控目標,單月新增貸款明顯降低,而且調控物價的政策組合還有比較大的選擇空間。因此,張玉臺預計全年物價水準將呈現前高後低的走勢,“貨幣政策的後續作用是半年,所以通脹可能在8月份回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談到。 (記者 朱津津)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