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暗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

2011-03-04 09: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程軼文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或許比大家預想的更快。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3月3日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全世界的投資者之所以願意持有某種貨幣並在某個市場投資,主要考慮的是安全、收益、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中國市場和人民幣完全有這個潛力。”易綱説。

  而據媒體報道,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邢毓靜近日在香港出席會議時也表示,中國資本項目開放進程可能會快於預期。實現人民幣可兌換沒有時間表,但鋻於人民幣需求強勁,且為了促進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這種變動出現的時間要比以前想像的早。

  另外,央行在剛剛舉行的“跨境人民幣業務暨有關監測分析工作會議”上也提出,今年,其將繼續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繼續開展外商直接投資境外項目人民幣融資等個案試點,積極研究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人民幣對外負債等問題。

  與被稱為“綠幣”(greenback)的美元相對,人民幣被一些人稱為“紅幣”(redback)。去年以來,伴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和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的初步確立,“紅幣”在境外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流動性,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化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期待。這一期待在匯率市場上同樣有所體現:3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6.5700,報一美元兌6.5695元人民幣,再創匯改以來新高,而不少機構已經調高了今年對人民幣升值幅度的預測值至5%以上。

  易綱在這篇題為《借鑒國際經驗探索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之路》的文章中指出,美國發生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危機帶來了世界經濟衰退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而在此過程中,中國的資本市場快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有序推進。“人民幣如何成為可兌換貨幣?我認識到了貨幣市場、債券市場(或固定收益市場)和股票市場的梯次遞進關係。我想,全世界的投資者為什麼願意持有某種貨幣並在某個市場投資,主要考慮的是安全、收益、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中國市場和人民幣完全有這個潛力。”易綱説。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香港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總額約為3150億元,同比增長400%。可期待的是,伴隨著香港人民幣存量的激增,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有望取得更多政策突破。據悉,境外人民幣通過在港中資證券及基金公司投資A股市場的“小QFII”模式有望在今年正式開閘,而首只人民幣證券IPO顯然已進入倒計時,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3月2日在香港所表示的,“發行人可隨時推出人民幣證券”。 (記者 張莫)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