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榕:證券市場20年 期待“中國巴菲特”出現

2010-12-24 09:36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洪榕,證券之星總經理、中國金融線上副總裁。

  作為一個全程參與者和守望者,我認為,中國證券市場20年的歷史,可以説是一個民意力量越來越大的歷程,民間資本逐漸取得話語權並推動市場發展。這個過程,體現了管理層越來越開明、不斷聽取民意。其集中體現,就在於股權分置改革。

  2002年,我當時還在天一證券工作,聯合新浪網等單位搞了合作徵集“國有股減持方案”活動,取得很大的社會反響。當時徵集到的方案有3000多個,脫穎而出的是張衛星的方案。為什麼我們會孜孜不倦地為股權分置改革奔走呼號呢?我們認識到,股權分置問題已成為整個中國證券市場的根本性問題。

  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前的中國資本市場,有一個其他市場沒有的特點,那就是絕大部分上市公司處於股權分置的狀態。大部分公司超過三分之二的股權掌握在大股東手裏,這部分股權不能去二級市場出售,但有其他權利,包括表決、分紅等。在上市、配股、增發等一系列融資事務中,大股東不承擔任何風險,只存在現金收益,因為股價上升還是下跌與他們無關,反正不能流通,所以盡可以通過最高倍數的市盈率融資,拿到手的現金歸控股者支配。

  2002年,我個人提出“扭轉國有股減持恐慌性預期的‘兩全’之策”,其核心觀點是:人們在解決問題時總有一個思維慣性,認為複雜問題必須用複雜方法解決。這就造成一些好的解決方法也許因為它過於簡單眼而不被重視。我的“兩全”之策的核心是:新股全流通+全額配售+扭轉預期。這個方案的核心觀點,後來被採用在“市值配售新股”模式中。

  通過討論,我由衷地看到兩個可喜變化:一是管理層真真切切地在傾聽民意,並且採納其中最本質、最有利於保護市場發展的那部分民意;二是市場參與各方開始學會用“在博弈中求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共贏而不是你死我活甚至是同歸於盡的方式解決股權分置中存在的大量問題。有這個基礎,複雜問題被簡單化,一套解決爭議的程式機制也就清晰化了。

  當管理層終於在2005年下決心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時,我大大地舒了一口氣,無數人的努力終於在這一刻取得成功。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我是這麼説的:“這個變化,就如同拿掉我國證券市場改革發展、制度建設的在喉之鯁,這無疑給我國證券市場帶來重大轉折,股市將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晴雨錶。不過,投資者亦應當明白,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在股改整個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民意受到重視、管理層清醒理性都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寶貴財富。

  展望中國證券市場的下一個20年,我個人最期待的一件事是見證“中國巴菲特”的出現。15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尋找巴菲特》,找了15年似乎也沒有找到。但最近我發現有些人已具備巴菲特的神采。前一段時間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來到我國,巴菲特在上面侃侃而談,比爾蓋茨坐在下面頻頻點頭。這很鮮明地顯示了,無論多麼神奇的東西一旦碰到“資本”,都將淪為賺錢的手段和工具,高科技背後都有一隻無形的手——資本。騰訊、阿里巴巴也不例外,後面都有海外資本的身影。我們從事私募行業,做的是一個産業的核心,是控制所有産業的産業,所以私募基金行業值得我用畢生精力去推動。

  我的另一個與此相關的期待是,推動我國的“紐約”和“長島”的誕生。過去30年,地方政府只要把“招商引資”做好就是一種成功。因為一個項目可把很多事情做出來。但30年後,社會形勢急劇變化,我們應轉型去“招資引商”。通過搭建資金平臺,引進這個市場上“聰明的資金”。抓住“聰明的資金”就相當於抓住“聰明的人”。匯集“聰明的資金”、“聰明的人”,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建成中國的“紐約”,把崇明島建成中國的“長島”,擁有中國的對衝基金勝地,會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也會是中國下一個20年裏,資本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的最大推動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